我在之前的「桂枝與肉桂之用有感」最後,提到了腎氣丸,
也就是俗稱的八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族繁不及備載),裡頭加的應該是桂枝才對。
剛才讀到了一段文字,有了感想,所以在這邊,換了另外一個方式,
來談談腎氣丸的組成與桂枝的幾件事。
在我國的宋朝,有位名為「錢乙」的名醫,
他最偉大的成就,就是一生努力研究了小兒科有四十年,獲得許多心得和發現。
雖然他的著作很多都散失掉了,但是仍有一部由他的學生在他過世後集成的《小兒藥證直訣》,
我們在現代還讀得到。
在這部《小兒藥證直訣》裡頭,錢先生就秉著「小兒純陽」的思想,
把原本強力補腎的腎氣丸的八味組方中,拿掉了桂枝和炮附子這兩味藥,
而成為了兒科用藥。
大致上來說,就《黃帝內經》對於男性與女性在身體變化上的說法:
男性大概是以八年為一個變化周期,女性大概是以七年為一個變化周期。
而兩者在第一個周期,也就是男性八歲之前,女性七歲之前,
其實都是「幼兒」,也就是說,身體還沒有很明顯的性別特徵變化。
那個時候的身體只是在不停的快速成長、發育,
為了將各個身體器官、組織的機能,建構至基本的水準。
此時不管男性、女性,都是看作全身上下都是陽氣的人體,
充滿了生機和旺盛的生長能力,像春天的小樹苗一樣,所以才說「小兒純陽」。
附帶一提,在第二個周期,也就是男性十六歲,女性十四歲,
開始出現西方醫學所謂的「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
身體進入第二次的快速發展,只不過這時候的發育重點,是在性徵的表現,
而骨骼也開始有巨大的變化,體態的曲線開始有差別;
是屬於形體,也就是「陰」的成長。
在這個時期之後,男性和女性各別的陽與陰,都成長至能夠穩定下來的狀態,
也就是接近完整的成人體格了。
既然「小兒純陽」,其實是可以不必「補腎氣」的;
但是腎氣丸不只是單純的補益而已,幼兒身上也是可能有其他需要應用它的病證出現。
所以在使用上,就不能再把補益陽氣的桂枝、炮附子,加在腎氣丸裡,使用在幼兒身上。
更嚴格來說,小孩子如果吃了腎氣丸,就可能出現過早成熟的現象,
例如男童長鬚、生喉結,女童胸部隆起、有初經。這是會嚴重破壞人體健康平衡的。
為了怕發生意外,在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
未成年者絕對嚴禁服用八味腎氣丸!!
回題。
既然純陽之體不需要腎氣丸裡的桂枝、炮附子來補助陽氣,當然,
過了這個年紀,早已經不是「純陽之體」的我們,
就絕對需要用桂枝、炮附子之力,來補益隨年齡增長,只會日益衰微的陽氣。
換句話說:如果成人吃了沒有桂枝、炮附子的腎氣丸,又怎麼能讓藥發揮它應該有的作用呢?
這邊,就得到了「成人只用八味藥組成的腎氣丸,不用六味地黃丸」的第一個結論。
另外,如果組成腎氣丸的這八味藥裡,用的不是桂枝,而是肉桂呢?
參考許多贊成肉桂為治陰的醫家說法(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有引述),
很明顯,肉桂不是補益陽氣的作用,那麼在小兒用藥上,理當是不需要去除才對;
既然需要去除,這種「桂」必定能補益陽氣,而那就必定是指「桂枝」而言了。
這邊,就得到了「腎氣丸的組成不用肉桂,而是用桂枝」的第二個結論。
在很多藥方上面,用桂枝或是肉桂,的確有不少不同的實例與證明;
不過,在腎氣丸這個例子上,我們倒是應該能從這幼兒用藥這一點,
來得出兩個重要的結論。
tcm
22 Dec 2005未成年者絕對嚴禁服用八味腎氣丸!!
有實際案例發生嗎?還是理論上的推測?
竊以為桂枝、炮附子,加在腎氣丸裡,也許有火上加油之疑,但如不含荷爾蒙成份,應該不至於有出現過早成熟:男童長鬚、生喉結,女童胸部隆起、有初經的現象,如此霸道的結果。尚乞解惑!
IL
22 Dec 2005我雖然沒有親眼看過,但是…有這樣的例子喔。
我是不敢試啦!這種後果我是無法承擔的……
因為這不必把人感冒從太陽吃壞成少陰這麼簡單而已,它是「不可逆」的。
腎氣丸入腎、補腎氣的力道,的確非常的強,我只能說,小心為上哩。
就算腎氣丸不是「荷爾蒙」(雖然我比較不這麼解釋它),不過,
如果它一樣能夠「啟動」人體自身就有的荷爾蒙,那麼,不也是有可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因為使用者是「小孩子」喔!
tcm
22 Dec 2005我翻遍《小兒藥證直訣》總是找不著錢先生主張「小兒純陽」的思想,更沒有錢先生說明自己組方的思路說明,恐是後人附會之說,但是細思其用地黃圓(後來人稱六味地黃丸)的時機與補腎的用途,的確有不適用桂枝、炮附子之慮。
八味丸在傷寒論中的用途不是用來補腎的,如果小孩出現八味丸之適應症,還是該有是證用是藥,似乎不該有嚴禁服用之戒,用藥謹慎是應當的態度,但要下如此絕對的結論,似乎需要斟酌。
此外,關於人體的生長調控是很嚴謹的,除非人造高濃度的藥物霸道的介入調控,天然物質要吃到影響發育程序,可能要把藥當飯吃才有可能,一些小女孩愛吃雞排與牛奶,因荷爾蒙殘留造成初潮提早到來,只要戒除雞排與牛奶都可逆轉此一非常態發育狀況。
六味丸與八味丸是否真有如某些醫家所言有奪天地造化之能,歷來批評者不少,我的態度也持保留,如果 IL 有何密傳的資料或個人體驗,尚乞不吝見告!
IL
22 Dec 2005此書是錢乙先生身後所集成,也許對於錢乙先生的思想,保留並不完整。
只能說,只能憑後人的解讀了。
這邊我想我保留一點,不幫他代言;不過「小兒純陽」這回事,我想,是不太有問題的。
相信tcm君應該也能認同。
第二點,腎氣丸的功力為何,我想,或許在議論上是有空間的;
但是對我來說,就身體感覺而言,倒是很清楚。
我算是把腎氣丸當成維他命,差不多每天都在吃的人;無論就感受上,或是脈象上,改善的效果是很清楚的。
腎氣丸在《論》,的確沒明說「補腎」;不過在《略》中卻是有提到這方面的功用。
「小建中湯」在《論》中一樣是治感冒的,但是我們不能不說它的確是補藥。
腎氣丸這味藥,可能是唯一一首(至少是在《傷寒雜病論》中)真正能夠入腎陰、補腎陽的方子。
腎對於人體來說,要瀉,人人都會;但是要補,難度非常高。
腎氣是先天帶來世上的根本,在世上用完,就是歸天。此方敢名為「腎氣丸」,我覺得,不是沒有道理在。
我不知道否認腎氣丸能力的說法是怎麼論述的,不過我覺得與事實並不相符。
而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正確的」服用腎氣丸,達不成效果,也並不意外就是。
更別提後代隨意加減,失去原方組方意義之後的變種藥,這應該是不能歸到腎氣丸的頭上來的。
對於吃了人造、外來的荷爾蒙這件事,我完全同意;
不過這不代表天然的原料就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
否則漢方取材天然,一不是「提煉物」,二不是「純物質」,
幾公克的植物在大鍋裡煮一煮,喝了,卻能以幾分鐘的速度治好感冒,又要如何解釋?
這可能是對於漢方基本立論,以及事實認定的問題了。
tcm
22 Dec 2005以下的參考看看:
《小兒藥證直訣》(地黃圓) 治腎怯失音。 囟開不合。 神不足。 目中白晴多。 面色恍白等方。
熟地黃 (八錢) 、山萸肉、乾山藥 (各四錢) 、澤瀉、牡丹皮、白茯苓 (去皮各三錢)
右為末,煉蜜圓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三圓。
張山雷(箋正)
此今之所謂六味丸也,方從仲景八味腎氣來,仲陽意中,謂小兒陽氣甚盛,
因去桂附而創設此圓,以為幼科補腎專藥。
自薛立齋濫用成方,而景岳養葵之流,
推波功瀾,世人遂以此為滋陰補腎必需之品。
抑知仲師八味,全為腎氣不充,不能鼓舞真陽,而小水不利者設法,
故以桂附溫煦腎陽,地黃滋養陰液,萸肉收攝耗散,而即以丹皮泄導濕熱,
茯苓澤潟,滲利膀胱,其用山藥者,實脾以堤水也,立方大旨,
無一味不從利水著想。
方名腎氣,所重者在一氣字,故桂附極輕,不過借其和煦,
吹噓腎中真陽,便溺道得以暢遂。
今西醫學說,謂兩腎各有輸尿之管,直通膀胱,
其說雖為古時醫界所未言,而用藥之理,利水必先治腎,實與彼中解剖所見,
兩兩合符,此中古醫學真傳,非魏晉以下所可及者。
讀八味丸主治各條,多有小便不利之語,
可見古人立方,何嘗有填補腎陰腎陽作用,
仲陽減去桂附,而欲以治腎虛,則丹澤茯苓,滲泄傷津,已大失腎氣丸之本旨,
而方下所謂失音、%開、神不足,面白云云,
又皆陰陽兩憊之大症,溫補滋填,猶虞不濟,豈丹澤茯苓,所可有效,
是仲陽立方之初,已不無誤會,
宜乎立齋養葵之徒,依樣葫蘆,尤其藥不中病,而今之時醫,
猶有認作滋填補益之良方者,雖皆中薛趙輩之毒,蓋亦末始非仲陽有以誤之。
關於「小兒純陽」這回事,以後有機會還是可以抬槓一下的。
tcm
22 Dec 2005其實是故意找 IL 兄抬槓的,只是看 IL 兄立論如此肯定,怕有些讀者被誤導,希望藉由討論讓說法更周全圓融一點!可以參考一些醫者不同的看法,畢竟世事無絕對不是嘛!西方的科學與醫學,雖然缺點很多,但是有些話說的很清楚與研究作的倒是滿好的,有時借來說明一下事情,也滿好用的,舉例來說,麻黃素從生藥麻黃粹取,效率約200分之一,一克麻黃可粹取0.005克麻黃素,一個人一天的耐受量是0.024克,但是以三錢為劑量的麻黃湯,透過換算率就有0.05克以上的含量的麻黃素,如果單服用0.024克的麻黃素,人就受不了了,但一次喝下含0.05克以上含量麻黃素的麻黃湯卻無大礙。我要說明的就是人造高濃度的霸道藥物與天然物質的差異,能以幾分鐘的速度治好感冒,卻不會有不良反應,這是中藥的優點,而這樣的優點不是偶然的,是在組方之初就考量進去了,所以中藥的安全性滿高的,所以我才會懷疑小孩因病情需要而吃八味丸,會出現早熟副作用的可能性。
Blake
22 Dec 2005單服用麻黃素和服用相當含量的麻黃湯是究竟不同的。西方醫學只看到或是說去作純化的動作我想並不是因為他們很笨,沒有看到方劑的層面。而是對於一樣植物來 說,它本身的組成就已經是相當複雜的了,若要一一細究之間的關係,還有方劑內藥物的相互作用,只怕光一個桂枝湯可能就得花上數年的時間。但是科技如果出現 像神農手上的赭鞭時,中醫發展還停留在現在台灣所看到的樣子的話,那就真的很糟糕了。
IL
22 Dec 2005tcm君提供的《小兒藥證直訣》內文,很是寶貴,先在此謝過了。
這個方子,老實說,如果就「實例」的角度來說,我還真不敢這樣做實驗。
就像我之前說的,感冒吃壞了,這個過程還是可逆;
讓小朋友的腎陽過早啟動,這個可是大罪過,差不多像「近視」一樣,是極難逆轉的狀態。
如果我是小朋友的話,我還敢拿自己做實驗……不過,畢竟我不是哩~
小朋友不見就不會有陰虛、陽氣不足的狀況,就算是「小兒純陽」。
連日本人都發現他們的兒童,一年比一年的聲調還低,小朋友竟然會有唱不上去的兒歌。
這件事實,在背後所帶出來的意義,其實是很讓人憂心的。
只不過就「在兒童身上用腎氣丸」這件事情上來說,
解一證,或許還有他方可用;如果是要避免可能的後遺症,倒是有迴避的價值。
這就比較不是「學理上」在推論出來,或是自己經歷的狀況,而是一則「知識上」的理解。
如果藥不是用在自己身上,我還是寧可小心;
如果是讓對於中藥一知半解的人知道這件事而誤用此藥,後果更是難以想像。
這裡畢竟還算是以不特定多數人為對象的媒體,在操作上,我也是寧可小心。
腎氣丸究竟是否八味?又是哪八味?其實自古至今,論述真的很不少。
我覺得還是從事實回來理解,會比較準確。
如果能夠解得八味(其實我謂之九味)藥材的組方之理,重組,或是創方,應該就不是問題。
這個是我心目中的目標,而我目前是尚未達成這個境界啦!
話說回來,「小兒純陽」這回事,在現在嬰兒一出生就是被西藥「泡」大的情況之下,
說不定也是要多所保留了?
這個就有請大家再來指教啦!
IL
22 Dec 2005針對安全性與否這點,我的看法與tcm君稍有不同。
畢竟中藥入方,都不是「純物質」,也就是「碳分子不等於鑽石」的理念,
所以所謂的「安全劑量」,甚至於是「有效物質」,在定義上就會有很大的差距。
西醫分析中「有效物質」以外的物質,豈是真的「無用」,可以除去而無礙?
古書云「巴豆, 神仙食一枚即死。 鼠食三年, 重三十斤。」這回事,
我想也是對於西醫所謂「動物實驗」在意義上的挑戰。
西方物理中,況且都有「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更何況是把被觀測物以這麼破壞性的方式來觀測?
如果不把所有的組成物還原成其自然生長的狀態,就像討論「碳分子或矽分子」哪個比較硬一樣。
真的,說不準。這個也是我認為西醫不夠科學的理由之一。
中藥的不安全性,我覺得是相對於「有效性」而言的;
以經方來說,問題是出在「用方不準確」,而不是「方劑組成除了治療,還有副作用」。
就因為「不容易用到百分之百準確」,所以才有因為「誤用」而發生危險的可能。
西藥是肯定治不好病,還有副作用傷身,就「結論可重現」來說,是很「科學」;
只是「沒有意義」罷了。
不過想想,幾個西方的大藥廠,多半是在二戰時期做生化武器起家的(如德國的拜耳,就是「辛德勒的名單」),
也只有在那個時代,可以用國家的力量,做一些如活人解剖等沒有人道,卻有實際效用的實驗。
要說殺人,它們一定是專家;如果要說救人,那就真的不知道了。
如果要說麻黃為例,我就一天吃過相當於三十克麻黃的藥量,也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
問題還是在「組方」上頭吧?
IL
22 Dec 2005先歡迎Blake君造訪。
我也覺得入藥不能看純物質或是「有效物質」,這是西醫無法理解中醫的障礙。
西醫以為「有效物質」或是純物質觀點的「藥物動力學」,就是理解醫藥作用的全部方法。
如果我們家裡養了一隻小狗,向人家介紹說「這小狗很聰明喔,會和你握手」,
結果人家把小狗拿去殺了,把骨頭和肉和內臟都剖開,一一觀察,
相信絕對得不出哪個器官或組織是「聰明」的「有效物質」。
「生命」是一種「能量」,本來就無法直接被以三維方式觀察,而只能量測「能量」所造成的現象。
如果要說「科技」再發展,我覺得就應該要發展直接測量出藥材對於經脈影響強度的技術或器具,
這個才有意義。
Blake
23 Dec 2005其實... 看IL兄的網站好陣子了,今天才好不容易終於試出 yahoo 的密碼(不想註冊另外一個也是原因啦)。
IL兄提到測量藥材對經絡影響強度的儀器或技術,«氣的樂章»一書中的脈診儀或許勉強算是?不過我同意IL兄所說的,屍體和活體的情況不同,而人與動物只怕差異也不小。
IL
23 Dec 2005不好意思哩。其實在這邊發文,對我這樣不善於架站的人來說,是比較方便,
但是對於閱讀者來說,也會有像這樣不方便的地方啦。
有能力的話,其實我還是想要自己架站的。我未來的想法,還是希望能建構一套中醫的專家系統。
這篇回文好像有點太長了,容我再開一篇新標題吧!
Blake
23 Dec 2005中醫專家系統或許是讓現行醫療制度支出降低的方法,老實說,這也是在下的「理想」。若不考慮脈診,只以病人主訴,回答問題,以及一些影像處理的技術來作診 斷的依據,光是這樣,相對應的可能性至少在數千種之譜。若再佐以脈診,只怕可能性要增加到百萬種。不過看中醫的診斷似乎並非依靠一對一的規則來作,而多見 消去法,先把沒問題的地方刪除掉,再推敲有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這樣方法的好處在於不需要百萬種的規則就可以有一套治起病來不會太差的系統。不過,在下猜測 這樣的專家系統背後的模型可能會用統計的方法來作,前者好處是只要狀況一樣,那就是用什麼藥方,後者則沒有這樣的「單調性」,取而代之的是統計最有可能的 病因是什麼。於是問題就來了,統計資料該怎麼著手?古往今來的醫案皆信之?光是這之中的取捨,只怕找十個中醫來就有十種意見。
IL
23 Dec 2005其實我對專家系統的想法,比較是把《論》裡的邏輯給整理出來。
先辨別是感冒或是久年病證。感冒的話,就先從「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的太陽經問起,
甚至一開始連脈都不需要把。
這邊其實都還容易理解。
我覺得的另外一個重點,是把《內經》的九宮八風給做進來。
事實上,日本已經有人自己把九宮八風的推算程式給寫出來了。
透過這個系統,可以知道今年流行什麼經的感冒,四季氣候的偏向是如何。
這樣的「通報系統」,如果還能加上各地醫案的回饋,就更容易做細節的統計。
簡單說,統計資料是之後才納入,而並非一開始就寫進邏輯裡。
其實在《論》中,各種病證辨治並不會有太重覆的地方。
因為如果知道是太陽證,而有脈沈細,與先判斷知道是少陰證,才知道有發熱的證,是兩回事。
雖然「證」有許多,但是並不是任何排列組合都是實際會出現,或是有意義的。
由《內經》排列出大環境的動向,由《論》了解辨證邏輯。
我覺得這樣應該就能夠提供不錯的治療建議了。
tcm
23 Dec 2005對於書上的許多說法,我都持保留的態度,相信其有可能為真,也隨時有被修正的可能,
隨著出土與流傳日本、民間的古籍陸續被收集出來,可以看到許多以往古人深信不疑的知識,
都可能因為傳抄錯誤而使後人看到錯誤的內容,身處現代的我們,透過資訊流通的發達,
沒有藉口與古人犯同樣的錯誤,既然說出來就要有所根據,不論是自己的觀察、試驗的結果
還是書上看到的,都一一交代清楚,讓別人有為自己改錯的機會,在這樣開放的態度下,
知識才會不斷進展,人類文明的累積才會往正面的一直發展下去。
關於六味丸的濫用與「小兒純陽」的說法,根本是趙養葵的擴大解釋,趙養葵曾經寫過一本《醫貫》,
後人不加批判的就照單全收,寫書照抄,變成「小兒純陽」的說法是錢乙說的,後人也就以為
「小兒純陽」了,因為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用藥,產生更多壞證。
清代許多醫家很推崇《醫貫》此書,力主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腎氣丸通治百病甚或要把這些當作
日常的養生保健藥物來服用。徐靈胎經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和具體運用,認為這樣做是十分有害的,
只能造成"殺人而人不知也"的後果。於是他專門撰寫了一本《醫貫砭》,也就是一本批評《醫貫》的著作。
細看《醫貫》的一些論證也頗有道理,但也不該無限上綱的濫用六味地黃丸和八味腎氣丸。
IL 兄提出謹慎用藥的觀點是令人可佩的,但是關於"小孩子如果吃了腎氣丸,就可能出現過早成熟的現象",
如此駭人聽聞的結論,是否有必要做出更謹慎的解釋呢?
既然有可能「小兒未必純陽」,其實還是可以吃「補腎氣」的腎氣丸呢?
tcm
23 Dec 2005又來抬槓一下:
其實我滿不喜歡聽到有人用科學的那一套術語來批判中醫,因為此人不懂科學也不懂中醫。
卻喜歡看到用科學術語來解釋中醫的努力,也鼓勵這樣的行為,表示此人有想要推廣中醫的企圖。
同樣的要求,也不希望否定任何用現有科學方法來研究中醫的努力,雖然不完備,至少跨出了第一步。
而批判者老是拿中醫不是像你描述的那樣來拒人於千里之外,卻又不肯用大家都懂得語言把他說清楚。
如果還拒人於千里之外,最後被淘汰的是正統的中醫,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被錯誤詮釋的假中醫了。
中醫其實有很多以訛傳訛的糟粕,雖然古人都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是學中醫的人大多是只看書而已,
很多創意的見解,有些有效,有些卻是無效的,但是都筆之於書,後人看到了信以為真,也就以訛傳
訛下去了。身處現代,不該再有反智的心態,關於所謂的「純物質」、麻黃素、「安全劑量」與「有效物質」
不是我論證的重點,而是在於引起人體反應的差異結果上。
就你所言,一天吃過相當於三十克麻黃的藥量,也沒有任何不良副作用。
小孩吃點腎氣丸就會出現不良副作用嗎?
(語氣怎麼看起來有點衝,不過也不知道該怎麼修飾又能表達相同的意思了,冒犯之處還請見諒,
孔夫子說三益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我當直友,IL當諒友,Blake當多聞友吧!)
IL
23 Dec 2005呵呵,歡迎tcm君一同來抬槓~
語氣方面倒是沒什麼問題啦!畢竟大家是在討論事情,不是在拼個你死我亡,那個意思是不一樣的。
不知道tcm君以為如何?
有關科學的部分,其實就像我在另一篇中寫的一樣;
我覺得科學去解釋事情,一定都是有一個基本的方向性,而這個方向性,就是「哲學」的領域了。
當然,這就像是宗教一樣,「佛教或是基督教哪個好?」,這個是比不出來的,
因為它們在哲學的層面都是很接近的出發點:勸善懲惡。
中醫和西醫,甚至是西方的科學,在哲學層面上的意義,差異過大,
這個是我覺得比較難以用彼此的觀念去理解對方的原因。
兩邊的交集點,我現在是比較「不忮不求」;有能夠理解的,就去相互「翻譯」,否則,也不必硬去穿不合身的外套。
我最近比較常碰到日、英文要翻譯為中文的例子。
當然,不見得所有的字眼,都能在另一種語言中找到互通的字眼。
不過,因為都是現今人們常用的語言之一,雖有無法盡「達」之處,但是至少仍是能「信」。
但是,若碰到古希伯來語要直譯中文,現今雖仍有人研究,能對應的資料便實在不多;畢竟它不是當代通行的語言。
無法翻譯的狀況,就會比較常見,也難以找到可以代替的語彙了。
我只是想強調中醫與西醫在語言上的不對等性,而非主觀認定中醫「不能」或「不應該」用科學用語來解釋。
而這種「不對等性」,其實在客觀事實上,的確會有碰到無法對應的狀況(是「不可為」),
這種時候,我就不主張要去折曲中醫的立論基礎,來套進西方不完整的架構中。
西醫就哲學層面來說,是難以直接與中醫對話的;
而唯物論(這是哲學層面的描述)的科學,一樣很難把包含形而上學的中醫理論,都容納入內。
我想,我們還是要把先這層限制性給確認出來,比較有利於將來真的把中醫語言轉化成現代科學(或科技)用語時,
關於準確性(翻譯中之「達」)上面的拿捏。
(待續)
IL
23 Dec 2005有不少藥,在不同屬性的人體上,是會有不同的反應。
腎氣丸這個例子,坦白說,我覺得有兩個地方是不適合用「討論」的。
第一、它會引起的作用如果真的是會過早啟動腎氣,事關人命,不好去實證。至少我沒有能力去逆轉。
第二、這也牽涉到「該證是否非用該藥不可」?古代治高燒不退,可以大方的用犀牛角或是羚羊角(只要買得起);
但是,於情於法,現代人不行這麼做了。那麼,遇到高燒不退的時候,是否真的就是死路一條呢?
倒也不見得。我們還是可以達到一樣的解證,卻用不同的治法或是用藥。
小孩子的身體發育既然尚未周全,一方面是於心何忍,二方面也是後果難以承擔。
我們在討論的是人體的健康,所以我對於這個方面,還是比較小心和保守,不太願意直接「討論」。
如果我們先不看「小兒純陽」這四個字,而是從《內經》來看,
(還是《內經》好。果然學醫還是要以「三神器」為準,才不會有錯啊~)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面有云: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除非這個小孩子滿頭白髮,「面焦,髮墮齒槁」(內經),我才敢相信這就叫「腎氣衰」(內經)。
再怎麼說,用藥「勿虛虛,勿實實」(內經)是要點之一。
幼兒腎氣又盛又實,照道理來說,的確是不需要入腎補益。
小兒就算因為被誤瀉、誤下、引病入裡,致腎氣受損(這種在用了西藥之後,很常見)而變成「未必純陽」,
我仍然無法認為在小兒「腎氣盛」或是「腎氣實」之時,非用腎氣丸「補」不可;去邪一樣能扶正,用藥是可以轉變的。
我看見的經方,在不少時候還是會關心人要「去邪、補不足」,出發點也是在喚醒人體的機制,而非干預。
女子二七,男子二八,都還能生齒。腎氣丸之於一個還能生「骨之餘」的人體上,我覺得,不得不考慮它的適切性。
如果有個成年人的牙齒被打掉了,還會自己長出來,我自然也不認為他的腎氣有虛到哪裡去。
(待續)
IL
23 Dec 2005腎氣丸究竟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地位該有多高,坦白說,我不是從學術論述裡頭去得來的。
如果真的要直說,關於腎氣丸的內容,我只說得上這是「老師這麼教」;
至少我還沒有能力去反論這個說法的缺失,也覺得沒有必要。
因為我把腎氣丸用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好用。而且,我還沒有親眼看到不需要補腎的現代成年人。
我有個朋友,他是那種一年四季掌心腳底都很溫熱的人,陽氣十足;
他也覺得吃了腎氣丸,身體比較沒有衰老的感覺。
他已經是我身邊朋友中,身體算是最好的,但也不至於出現吃了腎氣丸而補過頭的狀況。
一位對中醫造詣很高的老師也說,把過這麼多人的脈,也只有兩個人是「平人」的脈;
現代人,每個人的身體如果都不好(醫生自己的身體可能更差),一山低過一山,
如果從來沒有把過「平人」的脈,自然不覺得人我之間的差異、與「健康人體」的差異,究竟有多少。
這邊再說下去,就變成是幫不相關的他人不實廣告了,
請恕我基於「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原則,無法說下去。
另外,腎氣丸並非「通治百病」(這也不是我的重點),但是它的入腎補益效果的確是無方能出其右;
腎氣強,人的確不易外感、虛弱、衰老,這個也是很一般的道理。我想,比較不會有爭議。
你我均非仙人,甚至還談不上是「平人」;平常沒感冒的時候多吃些腎氣丸,我不認為會吃壞,
只是看補不補得進去而已(以身體是否過寒或是服藥方法是否適當為準)。
如果要我選擇吃一種保健藥物,我還是寧可先選擇腎氣丸,而非什麼維他命錠。
(當然啦,如果可以多加一種,我會選「小建中湯」~)
說我是「諒友」的話,真是太抬舉了啦~
有機會向大家多請益,這才是真的。
tcm
24 Dec 2005普遍來說小孩「腎氣」足,當然不該用「腎氣丸」。
什麼時機該用?就是「腎氣衰」之時,用之何妨?
成年人普遍「腎氣衰」,好像該用「腎氣丸」。
什麼時機不該用?就是不該用之時!?
您說:未成年者絕對嚴禁服用八味腎氣丸!!
預設的是未成年人腎氣又盛又實,所以有此禁,
當未成年人「腎氣衰」之時,可不可以用呢?
需要用此藥當然是「腎氣衰」之時,沒事為何給小朋友吃藥呢?
我一直想不通此點,為何要特別強調:絕對嚴禁服用,
時機需要時,難道也絕對嚴禁服用嗎?
我雖然還談不上是「平人」;但是謹慎調護,早睡早起,飲食平和,自認還算健康,
平常沒感冒的時候曾多次試服腎氣丸與六味丸,就是感覺怪,所以就不吃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只要沒病吃藥是多此一舉,不如多吃些飯。
內經不是也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畢竟"藥能治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治病"不是嗎?
IL
24 Dec 2005幼兒(照內經的說法,應該是女童十四,男童十六之前)
如果腎氣真的不盛不實,坦白說,我真的很難想像那是個什麼樣子。
這邊就真的是純抬槓了,因為我們現在都沒有真實案例擺在眼前。
就算我們「達成協議」,可能也並非事實。
就像我前面說的,如果幼兒被弄成齒搖髮禿,那「可能」也是被化療之類的外力給「殺傷」的,
不見得就是腎氣已耗盡。當然,這一切還是假設。
幼兒受外傷不容易死,但是並非幼兒就不會受外傷而死;幼兒的生命力再強,也不見得承受得起過強外力的破壞。
但是所謂腎氣這回事,我覺得就是人體生命力的標準之一;幼兒的生命力如果被宣告是「耗盡」,
我無法想像就算靠腎氣丸,這個幼兒還能成長到幾歲,能否有足夠的腎氣可以換齒。
「時機需要」也是一個假設,就像我們在假設地球滅亡那一天,你想要做什麼。
但是,那個假設會不會來,有沒有可能來,來的時候我們遇不遇得上,那都不見得實際。
對證服藥,是對的道理;但是對的道理在非實際的狀況中,不見得都是有意義的。
我只是想把這點突顯出來。
在母胎中十月而來的天賦腎氣,如果沒虛耗,可以讓人用上一百年;還包括兩次大幅的成長,兩次生齒,還能傳宗接代。
腎氣丸能補腎氣,但是並非能夠依靠腎氣丸而無視原本人身腎氣的逐漸衰微。
吃了腎氣丸的成年人還是一樣會老,只是可以老得比較健康,比較平順。
幼兒需要用到八味的腎氣丸,我們可以假設這個狀況存在(反正只是假設);
但是,幼兒若存在於這個狀況之下,我認為也差不多就是今日死或明日亡的差別而已了(這是抬槓)。
(待續)
IL
24 Dec 2005我相信在現在的社會,一百個人中找不到一個「平人」;甚至應該說,水準多半遠低於「平人」。
(這邊就不需要什麼數據支持了,也是抬槓一則。)
既非平人,又非幼兒(嚴格說,照內經說法,應該是女子四七,男子四八之後),我不認為人的腎氣還會夠足。
補充腎氣,可以說就是「提升免疫力」(當然,如果有正確的養氣、練氣法,也會有一樣的效果)。
「不感冒」、「作息正常」之人,也不見得就代表會有足夠水準的健康程度。
當然,用不用藥,這沒什麼強迫性;飲食作息得宜,並非就不能讓身體健康。
吃了腎氣丸之後,身體會不會更好?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我可以明講:「會」。
但是,就算提升得再好,也還不算是「平人」。只不過,就算非平人,
只要氣血水準平衡(一樣高或一樣低),照樣可以「不生病」。
就算吃藥都難以補充腎氣,單靠一般的飲食之間,我想,可能更難以見其功效。
……我們有需要回頭來談談,「腎氣是不是重要」,這回事嗎?
西醫對於身體的標準很低,但是中醫對於身體健康的標準既高且廣。
如果照《經》云「上工治未病」,又假設果真「無病免服藥」,那麼「上工」何需多此一舉去治那「未病」?
(當然,「治未病」可以被解釋為「隔臟治」。)
對我來說,我只對於自己健康的標準比較高;我覺得只是「不生病」,不算健康。
我自己雖然還蠻注重飲食(多半是自己動手買菜、作飯)的,
但是一來並非能真正做到「作息規律」,二來,更不能保證自己飲食方面就算再小心,
會不會還是有吃到不應該吃的東西的時候。
對自己現在的身體滿意,是很健康的事;只是我覺得自己的身體應該可以更好罷了。
就我來說,如果哪天我確實下定決心要練氣,說不定我也不需要依賴腎氣丸了~
不知tcm君是如何服用腎氣丸?配方又是如何?所謂的「怪」,又是如何?
這邊其實都還有可以討論的空間哩。
tcm
25 Dec 2005既然得到 IL 君的恩准,我就大鳴大放一番,還望寬恕口無遮攔之過!
我終於弄明白了問題的癥結點了,
其實最大的歧異點就是:一個腎氣,多重表述。
略舉數端:
1.所謂腎氣這回事,我覺得就是人體生命力的標準之一(此是神氣)
2.幼兒的生命力如果被宣告是「耗盡」,我無法想像就算靠腎氣丸,
這個幼兒還能成長到幾歲(此是精氣)
3.能否有足夠的腎氣可以換齒。(此是血氣)
4.腎氣丸能補腎氣,但是並非能夠依靠腎氣丸而無視原本人身腎氣的逐漸衰微。
(腎氣丸能補的腎氣,又區別原本人身腎氣)
5.吃了腎氣丸的成年人還是一樣會老,只是可以老得比較健康,比較平順。
(以此論述,腎氣丸補的好像是胃氣)
6.幼兒需要用到八味的腎氣丸,我認為也差不多就是今日死或明日亡的差別而已了
7.補充腎氣,可以說就是「提升免疫力」(此是衛氣不足)
8.吃了腎氣丸之後,身體會不會更好?就算吃藥都難以補充腎氣(那腎氣丸到底補什麼氣?)
9.「腎氣是不是重要」,這回事嗎?(所指的是那種腎氣)
10.幼兒的生命力再強(這過程要好幾種氣)
11.幼兒被弄成齒搖髮禿(此是胃氣不足)
12.在母胎中十月而來的天賦腎氣,如果沒虛耗,可以讓人用上一百年;還包括兩次大幅的成長,
兩次生齒,還能傳宗接代。(這過程要好幾種氣)
13.既非平人,又非幼兒,我不認為人的腎氣還會夠足。(這也牽涉好幾種氣)
14.吃藥都難以補充腎氣,單靠一般的飲食之間,我想,可能更難以見其功效。
(藥能治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治病,所指補充腎氣又為何?)
.
.
.
tcm
25 Dec 2005A."對證服藥,是對的道理;但是對的道理在非實際的狀況中,不見得都是有意義的。"
之所以會認為"非實際的狀況",是還沒遇到與定義不明之故。
如果沒有意義,就是沒有對證服藥,也不是對的道理。
B.一年四季掌心腳底都很溫熱的人,陽氣十足(五心煩熱,何謂平人?)
腎氣強,人的確不易外感(衛氣)、虛弱(胃氣)、衰老(腎氣),
這個也是很一般的道理。我想,比較不會有爭議。(這要討論還可以更深入)
C."中醫對於身體健康的標準既高且廣。自己的身體應該可以更好罷。"
氣有餘便是火!平人就是要致中和,至於會有標準嗎?
除非世界運轉與時空靜止,才會有不變的標準出現,否則平人的標準是隨身處環境而定義的。
在北極的平人與在赤道的平人標準就是不同,人體也一直在追尋動態的平衡。
人要如何預測人體下一步的變化,而補該補的氣進去呢?
D.其實你所謂可以補的腎氣應該叫後天胃氣,不可以用藥物補的叫先天腎氣。
E.如果用你認知的定義很難把事情說清楚,我約為分析了一下,補上一般醫家的共識,
如果不認同也無妨,但是我想提醒的是,中醫是可以說清楚的,
但是先要把術語概念釐清,不可一語多表,後代醫家這種情形很嚴重,
所以我用的都是傷寒論與內經的定義。
F.其他還沒說的就不說了,說了可能就有人身攻擊之嫌了!
謹用"亢龍有悔"與"淺龍勿用"這兩個易經的概念點到為止!
"身體應該可以更好"會不會變成"亢龍"?
服用腎氣丸後所謂的「怪」,是因為我是"淺龍"!
徐靈胎認為:通腎氣,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之正義也。
至於可不可補,看是要相信"醫貫"還是"醫貫砭"了!
tcm
25 Dec 2005既然得到 IL 君的恩准,我就大鳴大放一番,還望寬恕口無遮攔之過!
我終於弄明白了問題的癥結點了,
其實最大的歧異點就是:一個腎氣,多重表述。
略舉數端:
1.所謂腎氣這回事,我覺得就是人體生命力的標準之一(此是神氣)
2.幼兒的生命力如果被宣告是「耗盡」,我無法想像就算靠腎氣丸,
這個幼兒還能成長到幾歲(此是精氣)
3.能否有足夠的腎氣可以換齒。(此是血氣)
4.腎氣丸能補腎氣,但是並非能夠依靠腎氣丸而無視原本人身腎氣的逐漸衰微。
(腎氣丸能補的腎氣,又區別原本人身腎氣)
5.吃了腎氣丸的成年人還是一樣會老,只是可以老得比較健康,比較平順。
(以此論述,腎氣丸補的好像是胃氣)
6.幼兒需要用到八味的腎氣丸,我認為也差不多就是今日死或明日亡的差別而已了
7.補充腎氣,可以說就是「提升免疫力」(此是衛氣不足)
8.吃了腎氣丸之後,身體會不會更好?就算吃藥都難以補充腎氣(那腎氣丸到底補什麼氣?)
9.「腎氣是不是重要」,這回事嗎?(所指的是那種腎氣)
10.幼兒的生命力再強(這過程要好幾種氣)
11.幼兒被弄成齒搖髮禿(此是胃氣不足)
12.在母胎中十月而來的天賦腎氣,如果沒虛耗,可以讓人用上一百年;還包括兩次大幅的成長,
兩次生齒,還能傳宗接代。(這過程要好幾種氣)
13.既非平人,又非幼兒,我不認為人的腎氣還會夠足。(這也牽涉好幾種氣)
14.吃藥都難以補充腎氣,單靠一般的飲食之間,我想,可能更難以見其功效。
(藥能治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治病,所指補充腎氣又為何?)
.
.
.
pilipala
25 Dec 2005剛路過,覺得大家討論的問題很有趣,所以忍不住也來參一腳,希望沒有擾亂各位大大的興緻嘍~
未成年者禁用八味腎氣丸?
大大您的意思應該是指禁用桂附對吧?
第一,姑且不論「小兒為純陽之體」這句話是誰說的,這句話的意涵除了小兒旺盛的生長力正像徵著春天蓬勃生長的氣機外,還有一點是古代醫家觀察到小兒感患疾病後,易發熱、甚至是高燒不退,所以才有這樣的結論。
第二,並非所有小兒的高燒不退皆適合用寒性的犀角、羚羊角退熱,一時用在內閉外脫的急救可以,全程皆用並不恰當。附子、肉桂在八味腎氣丸中的主要目的是溫腎陽以引火歸元,治尺弱的陰虛火旺證正是合拍,有是證理當用是藥,然而又慮及小兒患病後易發高燒的生理特性,才特別叮嚀若小兒病證屬尺弱之陰虛火旺者,應改用六味地黃丸在滋陰方面下功夫即可,以避免熱性藥物在尚未引火歸元之前就先引動虛火上炎。這點可以從錢乙是寫當以八味腎氣丸減桂附,而不是直接寫治以六味地黃丸得知。
第三,古人重視陰陽和平,所謂上工治未病,當是指養生之法,並非無病食藥餌,實者方能瀉,虛者方用補,否則沒病也是會弄出病來的。正常的生理是,小兒原本就腎氣未充,所以有顖門不合的問題,直至腎氣充足才會有二七、二八天癸至;因此,若是無病,本就不當服用六味地黃丸,若是有病,治虛以補益之法,病癒則當捨藥,又何來過早啟動腎氣或是早熟之說呢?
一點淺見~^^
IL
25 Dec 2005tcm君說到「人身攻擊」可能言重了。
在下所言也並非「絕對的對」,書沒念好或是沒搞懂的地方,絕對是有的;
不過,就這麼悶著頭念書,而沒把對的道理弄通,念了不會有好處。
所以還是需要與朋友請益的過程,相互佐證,比較實際。
我覺得這還是談事情,談道理而已;既然如此,怎麼會有人身攻擊?還請放心才好。
如果過於隱晦,反而就不像tcm君所說的「直友」了喔。
當然,如果我有針對tcm君人身做攻擊的地方,斗膽請tcm君能予以指正與包容。
其實我覺得我們談到現在,比較有一個我過去常在網路發言看到的狀況,
就是「單句回覆單句」,而比較不是整體的觀念與整體的觀念在對談。
坦白說,我覺得有些部分其實是同一件事,但是拆開了會變成太多件事,好像兩個人在繞著柱子追逐。
有個部分,tcm君很細心的分解成了十四件事,其實那還是一件事,還是腎氣這回事。
tcm君說的也都對,但是也不代表它們就不是「同一個」東西。這個地方比較沒有什麼「你勝我敗」的單一選擇性。
這邊我是覺得說對也是,說不對也是,那麼就恕我不多說了。
有句話說:「超乎象外,得其環中。」,相信tcm君能夠理解。
至於我的朋友是不是五心煩熱,假設有一天你們兩人有緣相會,可以請tcm君的法眼親自鑑定看看,
說不定會有進一步的結論產生。所以,也輪不到我多言了。
人的氣和血一樣高或一樣低,都可以說是「不生病」(但是不一定會覺得一樣舒服),這個我在前面有說過;
不過tcm君所理解到的「平人」,和我所理解的「平人」的意義,似乎不太相同?
看來我引起了一個有爭議的描述,這樣不太好。
這邊我道歉,把這個詞回收。
腎氣丸有沒有照顧到脾胃呢?其實也是有。
說它補胃氣,也對。所以這邊也請恕我不再多表述了。
(待續)
IL
25 Dec 2005如果要談「亢龍」的境界的話,我想一般人如果以一般的方法,應該一輩子都達不到吧?
古時候是說成仙;用現代比較好理解的說法,至少也是能通任督二脈。
(這個「通」不是靠「打通」,而是正氣充滿正經十二脈而能進一步再充滿奇經八脈。)
當然,再以上還是有其他的境界;不過因為我也沒有實際體驗,這邊可能就變成「不實廣告」了。
等到有一天如果我真的達成通任督二脈,或是超越以上的境界之後,
再來和tcm君分享我的經驗好了。
我知道的腎氣,就是日子一邊過,一邊減少;如果亂用,就減少得更快一點。這是一般人的狀況。
如果是以對的方法補的話,就能讓減少的速度慢一點,減少的量少一點。
如果知道對的方法練氣、養氣,就能讓腎氣不減反增,回填至奇經八脈,最後通神,就是成仙。
這邊是我所知道,但是並不完全都有經驗的部分;
所以說,看來這部分在這裡可能要成懸案了。因為我還沒成仙。
IL
25 Dec 2005pilipala君妳好。歡迎光臨,很高興有新的朋友也有興趣來參與。
pilipala君所言甚是。
兒科的確是一門不容易的學問,除了幼兒不善於明說自己的身體狀況外,
幼兒的身體狀況和成人的確也是不完全相同。與成人能共用,或是不能共用的藥方,還是需要多做考量。
犀角的問題,就算能夠合法取得,其實也還是要秉著要對證的前提才能用。
我的朋友的確用過羚羊角,解了一般西醫完全搞不清楚來去的連日高熱不退。
運氣好,碰上對證的狀況,這也是一個原因;
不過,當父母看到幼子在高熱昏迷的時候,如果又碰上沒辦法掌握病情的醫生,想必焦急之情只會火上加油。
畢竟並非每個父母都能通曉醫藥方術啊。
tcm
25 Dec 2005陰平陽秘,命曰平人。
重點在"平"與"秘"。
關於陰平陽秘可以參考
(http://www.wretch.cc/blog/tcm2005&article_id=2434485)
要延年益壽,最好還是清靜無為!
:
通腎氣,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之正義也。
需用的時機,就是腎氣不通,小便不利。
八味丸既能通又能利,服之自有快適之感,
不通且閉之人,服之尚可回復平人。
通且不閉之人,久服必亢,亢不是好事。
至於您的朋友,我也不知該怎麼說好!
:
總之我沒有惡意,也不是無聊與人打筆戰,
出於一片至誠,希望一一點破關竅,
也引證多位醫家論述與歷史流變,希望提供參考而已!
(http://www.wretch.cc/blog/tcm2005&article_id=2694011)
也許這又是我另一種自以為是正道的偏執感作祟吧!
IL
26 Dec 2005tcm君言重、言重!
並非意指tcm君在筆戰或是辯論,只是我覺得在網路上交流言論,也許是因為速度感吧?
很容易讓彼此的話的消化時間短縮,苦於「急」是也。
(我一直覺得「網路」有「木性」;屬木的。如果要塗色,網路線似乎是青色的?)
我只是希望我們的對話可以再「緩」一點,「圓」一點。
(代表思緒的土如果為木所制,就失去「土性」的兼容,而不是土性藉木而暢達、傳播善知了。)
能夠關照到更多的觀點和角度,如此而已。
「醫」這回事,其實我沒有打算讓它幫我「延年益壽」;
貪生豈能長生,怕死焉能不死?「醫」只是讓我不要在中途死於非命
(直講:就是不要死在西醫手上)而已。活到天命那天,能靜心嚥氣,含笑歸天,就夠本了。
若要「延」、「益」(超出原有的),我或許還是要修道練氣,才有辦法吧?
當然,我雙手贊成tcm君「清靜無為」的說法。
我吃藥也是因為我自己判斷身體不夠好,可以再補益。
生命有限,但是想做、該做的事情又很多…總是在想要多爭取一點時間和體力吧?
是我貪心了。
說到正道,其實我也認為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個「對」的道理在那邊,
(雖然有的事情,並非是我的能力可以把它「說出來」,但是它「的確在那裡」。)
而絕非「自己覺得對就好」。
但我過去也經歷到,雙方僵持在一個點上,而忘了去觀照更多的層面;
以矛攻盾,雙方就在那一點上面崩裂。
事後想想,總是會覺得:好可惜。
話說回來,tcm君還是別太介意。我還是很感謝tcm君的指教喔!
不過,桂林本在「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裡頭,有一條(11.119)這麼說道:
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
對於「通」或「閉」之間,是不是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存在呢?
我舉這點不是要吐tcm君的槽,請別見怪。
只是我覺得我們彼此的思路之間,應該都還可以再包容一些什麼在裡面。
如果不嫌棄,還是希望有機會能接受tcm君的指教。
tcm
26 Dec 2005其實我要指出的是:
:
以我的想法,在網路上交流言論,最後獲益最多的一定是自己!
因為一定要有不同觀點,才可能激發思考與釐清觀念。
我打字不快,找資料佐證也要花時間,
但是我還是願意花精力在上面,就是珍惜這樣的緣分,
如果有旁人能藉著這樣的討論也獲得些什麼,那更是無上的功德!
因為我也曾是旁觀者,且受益良多。(希望這是我們的共識)
:
我並不在乎別人的批評與吐嘈,只要是對事不對人,反而要感謝他,讓我有深入思考的機會,
因為這個共識之前在台面上還未達成,很怕讓 IL 有踢館、吐嘈的感覺,才著意說明。
:
我一直在觀察中醫的樣貌,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傳統中醫",
大家都說自己是中醫,但是A的中醫與B的中醫以及C的中醫就是不同,
卻沒人關注這個問題,也沒有著意去研究。
:
以前有老師告訴我,如果無法用文字把學過的東西或為自己的主張辯護,表示還沒有學通。
我一直恪遵這個原則,所以我認為沒有什麼是說不出來的,缺的是表達技巧的磨練與意願。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還是說了五千字,所以重點是願不願意去說而已。
雖然 IL 自謙沒有能力可以把它「說出來」,但是我卻已接收到 IL 所謂它「的確在那裡」的訊息了。
:
簡單的說就是 IL 的中醫與我的中醫,基本預設(哲學上稱為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不同,
自然對事物的理解與看法不同,這不是壞事,多元才能顯示出中醫的生命力。
:
IL 可以不必苦於「急」,讓彼此的話消化完再回應,或著過一段時間再回應也無妨。
網路讓語言文字出現共時性的可能,不像話語說過了就沒有了。
文字一直在那,想到什麼回應什麼,或著盡在不言中也無妨!
:
我要問的已經都找到答案了,不知 IL 兄都找到答案了嗎?
tcm
26 Dec 2005關於:
桂林本在「辨厥陰病脈證並治」裡頭,有一條(11.119)這麼說道:
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
對於「通」或「閉」之間,是不是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存在呢?
:
我的理解:正常的人體小便利,也就是腎氣通,
腎氣不通,造成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可能造成小便多,也可能小便少。
只要是不正常,就叫"不利"。小便少或小便多只是"症狀"而已。
而腎氣不通才是根本的"證情"。通腎氣,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之正義也。
"通腎氣"(使功能恢復正常);"利小便"(使多者少,少者多,使小便通利)
:
這是中藥的兩面調節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就像桂枝湯既可發汗又可止汗,怎麼可以只抓一個條文來辨疑呢?
(IL 兄吐這個嘈有失水準,要小抱怨一下!)
IL
26 Dec 2005其實,會開這個blog,寫些自己有感而發的文字,也是希望一則能拋磚引玉,
如果有機會能夠幫上需要的人的忙,也是好事一件。
看來,在這點上頭,我和tcm君是有共識的。我很高興。
有機會能和tcm君請教討論,是有醍醐灌頂的過癮之處,這也是我在網路上很久沒有碰到的感覺。
以前玩BBS的時代,文章篇篇精彩,不世出的高人似乎都齊聚一堂;
細細爬文,精彩之處真是高潮迭起,可謂一大享受。
現在網路發達了,這種思辨的頻度卻淡掉了。
(好像木過盛而抑土虛水,思維不張,也少了「變化而出」的精彩。)
能有這個機會重新回味這個體驗,還得感謝tcm君!
一路走來,我和tcm君所表述的醫之道,的確是有些不同的;
但也正如tcm君所言,這是體現了中醫內涵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而我們兩人有幸能觀察到不同的面相,並且有緣能同聚一堂交流之。
相信這應該是好事一件。
我自己覺得,我在談的醫,比較偏向治病以上、成仙以下的「補養」部分。
本經中有不少字句都在談「久服能通神」、「輕身不老」云云,
或許單服、久服不見得就能見其效,不過我相信那味藥的「性」,的確是在那邊的。
古代的人或許比較幸福之處,在於生活更能取法自然之道,無違天時。
古時的仙術、方術,也才比較有可能相傳、實行。
所以無論是飲食也好,補養也好,雖然自己還談不上所謂的練氣、養氣,
不過對於自己身體的狀態的水平,是否能提升到「成仙」門檻之前的地步,
覺得,其實還是可以嘗試看看的。
這個比較是我所認知的中醫,不知tcm君以為如何?
IL
26 Dec 2005虛則補之,實則泄之,講回來,其實就是持平,就是一個「中」字;
如果說「中醫」是一門「讓身體機能持中的醫學」,似乎也未嘗不可?
那麼,這個「中」的標竿,應該要立在哪裡?
如果把「仙」、「人」、「死」這三個點做為臨界,我比較會把標竿立在「人」上頭;
「仙」、「人」之間,謂之「強人」,「人」、「死」之間,謂之「虛人」。
不過近年來,寒縮涼泄的飲食或醫藥卻越來越流行,
我看到的別人的標竿,似乎越來越往「死」那邊移動就是。
隨著標竿的移動,每個人對於飲食或醫藥的觀念和手法,自然就不同。
腎氣丸能通泄而利小便,也能作強而縮小便;進用退守之間,是有一個標竿存在的。
而腎氣丸的「中」,其實我覺得,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指標。
這是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思考所在,也算是我的一個小小結論。
不知道tcm君以為如何?
tcm
27 Dec 2005多謝謬讚與寬容我的放肆!
突然無言了!想說該說都說了。
剩下的沒有研究過,也就不便顯露自己的無知,以貽笑大方了!
如果將來想到了,再行補上吧!
:
另外建議 IL 兄對所有的回應可以再重新檢視一次,
如之前所述,也許是因為速度感而苦於「急」,
很多話消化時間不夠,講的不是很清楚,稍加整理會更好。
很多論點都只講了一半,我很希望聽到另一種觀點的聲音。
甚至針對我所提出的觀點加以批判都無所謂。
這樣才可看出自己論點的錯誤,算是幫我一個忙,在此先行謝過啦!
:
之前用「單句回覆單句」目的在釐清思路,
如 IL 兄希望是整體的觀念與整體的觀念在對談的話,
可以在另篇引伸討論。
:
回顧歸納一下我的回應是討論了以下這些問題:
1.未成年者絕對嚴禁服用八味腎氣丸!
2.「小兒純陽」的思想。
3.中藥的安全性。
4.「平人」的意義
5.通腎氣,利小便為主,此八味之正義也。
6.一個腎氣,多重表述。
有機會我會整理成較完整的論述,屆時尚乞 IL 兄指教。
IL
27 Dec 2005真的要謝謝tcm君的大方,讓我在這裡的自言自語,擁有更多的面相和意義了。
tcm君提出來的六個議題,真的是難以三言兩語就談清楚。
(這邊不得不稍微「遷拖」一下這個回應的空間:只有八百字,實在寫不過癮啊!
「欄」短而言長,下筆時是「急」了點,也「擠」了點。)
每個議題,應該都還有值得深入了解與思考,也有我需要再學習的部分。
待過兩天,我手頭的事情稍微鬆一點點的時候,我們再開個新話題,也把這串回應重新整理一下;
屆時還望tcm君能賞光。
Blake
27 Dec 2005接觸中醫快一年的時間,總覺得「平人」似乎是中醫一直在尋找的。可是確切應該怎麼來判斷,卻多從脈象來說。而更進一步的,就是應四時天氣的就是平人。但是「操作」上的準則是什麼?在下也不太明白該如何定義平人。或許各地「平人」不同,而欲有共一之準則則不易?
至於小兒純陽一說,正常應該是陰陽調和的,若是純陽無陰,不成孤陽?也許是小兒稚陽-->(誤傳)至陽-->純陽之誤?
IL
28 Dec 2005「平人」的定義,就算在《內經》中,其實也是散見於各個段落的描述中。
這個似乎可以和所謂「純陽」這件事來輕鬆點、混著聊聊看:
相信對於「腹式呼吸」這回事,大家應該不陌生,也應該知道,
這個是真正能養生、養氣的呼吸法;
換句話說,能夠自然做到腹式呼吸的人體,必定是身強體壯,陰陽不止調和,而且強健。
從各種有關呼吸養生或是練氣功法之類的言論來看,其實應該算是一個「共識」。
我認為的「平人」的一個表徵,應該是能做到自然的腹式呼吸,
(刻意用意識去把氣「拉」進下腹的不算)
如果是仙人的話,恐怕就是「息之以踵」(湧泉穴)為代表指標了。
這個部分除了「知識性」的層面外,其實還有一個是「體驗性」的層面;
我只能體驗到自己的呼吸在心下附近而已,其實很淺,所以能說得上的,也不多。
能把氣引至湧泉的人,我有聽聞過(為免「不實廣告」,就不細說了),
如果腎陽能夠將氣息納入關元,甚至湧泉,我們也可以說,腎氣必定強盛。
若是幼兒能自然做到腹式呼吸,那麼很明顯的,比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來說,
腎陽是要足得多了。
不過「孤陽」畢竟不等於「純陽」;幼兒應該也不至於「陰陽和」,
至少幼兒的體溫本來就略高於成人,常常有小發燒,或是流鼻水的狀況。
(這邊我是參考倪醫師的說法,還有自己印象中的觀察經驗)
也就是:相較來說,幼兒的陽氣,尤其是腎陽,應該是(一定得要)高於成人,
才有辦法「長大」。(因為腎氣要上通心氣,才能「水火濟」;才不會真的變孤陽。)
腎屬水,而這個水中的陽氣和陰氣,究竟能夠影響人的身體到什麼程度,
其實是很需要深入了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人類受精卵成長至胎兒的過程解說?
人體是先長出腎,再有脊髓,再有腦,再生心臟;
也就是由足少陰至手厥陰的順序。
而成人體內,從腎上腺還能採到幹細胞,這似乎也是一個佐證。
不過,如果只把腎看成「泌尿器官」的話,這些事實就沒什麼意義了。
tcm
30 Dec 2005http://baby.imagenet.com.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1111
這大概是 IL 所指的腎氣早衰吧!
非華陀
30 Dec 2005看到您寫的 「腎氣丸的組成不用肉桂,而是用桂枝」的第二個結論, 我查了一下莊松榮的處方輯, 它裡面的金匱要略版的桂附地黃丸用的是肉桂, 而醫方集解裡談到的六味地黃丸加兩味變成桂附地黃丸, 加的也是肉桂, 不曉得您有更進一步的資料來源可以證實應該是用桂枝而非肉桂嗎?
IL
31 Dec 2005to tcm君:
的確是。
一般我們常在口語中聽見「先天不良」,不過,或許真的有些人,
在十月成胎的過程之中,會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得到很好的先天之氣。
進一步的原因,或許不見得完全是在醫學的範圍裡面可以被討論,
再加上我自己沒有親身觀察的經驗,所以說不上太多。
不過,是起因於受胎之時的問題,或是受到出生之後的其他外因所致,
有關這一點,似乎還有可以再釐清的空間。
我想,母體在懷孕的過程當中,對於胎兒做出適當的養護,應該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吧。
to 非華陀君:
之前看到Blake君在他的blog裡頭的這篇文章,整理了許多名為「腎氣丸」,
或是與其相關的方子。組方的種類之多,我想,可能少有方劑會有如此多變性的存在。
(除了用桂之論,其實「地黃」也有一些爭論。附帶一提,我是用乾地黃。)
不過,個人的學識淺薄,其實我只認識仲景的八味藥材所組的腎氣丸而已;
所以,如果單就歷代諸醫家論述而言,其實我無能指出何者說法為是。
若就桂林古本的《傷寒雜病論》而言,字面記載,是以桂枝為用。
我自己所用的組方比例,也是以桂林古本為宗。
所以說,很抱歉,要說資料,我只能舉出此本而已。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用桂枝的效果,是好過用肉桂的。
就一般而言,肉桂取自桂樹根部,而桂枝取自桂樹嫩枝,
互參入藥部位原則:
用在下者,取法由下而上,由內而外;用在上者,取法由上而下,由外而內。
附子與桂枝,兩者似乎巧妙的形成一對陽氣循走的端點(陰而入陽,陽而入陰),
這讓我不得不聯想起太極圖的構圖巧妙。
不知道非華陀君以為如何?
非華陀
31 Dec 2005To IL:
請問您在吃的八味地黃丸都是自己配生藥製成的嗎? 不然怎麼掌握藥丸的成分跟比例?
小弟目前才剛踏入中醫自學的領域, 懂的東西還不足以跟您做深入的討論,
因此大概只能有疑問, 而不會有太多的見解了, 希望不要見怪 ...
不知道各製藥廠做出來的桂附地黃丸都是用肉桂還是桂枝? 因為畢竟藥廠下面有各家中醫診所去面對病人, 可以快速反應藥的成效 ...
非華陀
31 Dec 2005剛查了一下北京同仁堂的金匱腎氣丸, 發現它也是用桂枝, 只是同仁堂的藥似乎都不是遵循古方, 都有再額外加料 ...
IL
31 Dec 2005to 非華陀君:
別客氣!
不必說到什麼見解之類的,我自己也是個一般的愛好者而已,
鄉野莽夫一枚,沒什麼了不得的想法的。
能夠有喜好中醫的朋友們一同來關心、討論,就是很開心的事了。隨時都歡迎來聊聊~
我吃的腎氣丸,是自己去藥房訂做,請他們按我提出的藥材和比例,所做成的小藥丸。
各家藥廠的腎氣丸,坦白說,我沒有很全面性而仔細的比較過,所以不清楚個別的組方是如何。
不過,有三個點是我最注重的:
一、比例要同於桂林古本的寫法。
二、用桂枝。
三、用乾地黃。
如果這三點都達到,我想,就算是市面上一般販售的成藥,也是可以考慮購買的。
只不過對我來說,一次去信賴的生藥行做較大批的訂購,其實比找遍各家的方子還要方便;
所以,這只是方便度上的差別而已了。
另外,有加味的腎氣丸也是種類繁多,除了找得到的古方記載為依據外,
我還知道有些是老醫家自己研究出來,個人使用的驗方。
如果加味能得法,我相信是能夠提升腎氣丸的作用的。
不過,這可能得要在遵循古方的基礎下,先參透八味藥方的作用(我其實認為是九味:加上酒),
再去針對八味藥味在身體內的動態,並針對氣候或是體質上的偏勝,去做輔助性的添加。
對於原方若有更動,我想,至少也應該要合上這個原則才是。
我自己的體驗裡,吃腎氣丸的感受應該是吃得無影無蹤。
在當作補藥服用的狀況下,除了在服下的當時,
於冬天會感到手心腳心溫度微微提高外,應該平和、順暢,別無他感。
但是在更服數日,甚至是與往年的同時期比較時,才會發現,身體的運行確實是越來越順暢。
這比較是我自己對於腎氣丸在使用上的感受。
非華陀
3 Jan 2006我察看了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發現他裡面提到的腎氣丸的確是用桂枝, 可是我有幾個問題:
1. 桂林古本中並沒有特別強調他的補腎功能? 好像跟後來其他醫書講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提出八味的始祖的話?
2. 肉桂不能助腎陽是那邊看到的? 我查的資料有寫說他就是歸 腎, 脾, 心, 肝經;功效是散寒建胃, 益腎助陽
3. 桂林古本也是只提到使用地黃, 不知道您有在哪本古籍上看到使用生地及熟地的八味?
IL
4 Jan 2006to 非華陀君:
關於你的這三點問題,我另外寫了一篇回應。
還望麻煩移駕到另一篇文章中參看。
ondo
13 Mar 2006IL大大你好,想請教你我的情況是容易腸鳴腹瀉(軟便),面黃,易覺疲倦(晚上睡眠約十小時仍覺得睡不飽),一年四季手腳都暖暖熱熱的,但怕風也畏寒,很容易上火(口乾飲水也不能止,只要飲水就會一直找廁所小便),我之前看中醫他給我服勝昌的"濟生腎氣丸",但是也沒有改善,我看了你的文章,想要改吃仲景的腎氣丸,想請教你的看法是否ok.
IL
13 Mar 2006ondo君妳好。歡迎。
「大大」真的不敢,快別這麼說;一點都不大啦,只是對於傳統科學有喜愛的鄉野莽夫。
(只有年紀的確是一天比一天「大」)
問題討論的部分,因為文字較多,擺在這邊可能不方便閱讀,
我就另外開了一個主題來討論,還請移駕看看。
經方雛
20 Dec 2006回顧了一下IL兄腎氣丸諸文,深深感覺:
1.後世就六味地黃丸的操作及興味,高昂到似乎將正統腎氣丸光芒掩蓋了,
依您文所示看來,我當六味丸根本就是小朋友藥方,
成人服之能有多大補養效果?頗值懷疑!
2.用藥內容失之毫釐,其效差之千里,
難怪有人吃市售六味丸吃到口乾舌燥嘴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