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義」,我在這個地方所稱的「腎氣丸」,只以《傷寒雜病論》桂林本為準。
其他的經典所出者,在下不才,就只能說:不認識了。
仲景開的「腎氣丸」,我覺得,是有它的奧妙之處的。
以下,就是我自己對它的想像和認識。
不見得是事實,只是一種讀書心得和親身體驗的記載。
腎氣也好,腎陰也罷,我認為要長期補養,還是只有靠仲景的腎氣丸。
我以為,去桂、附不見得是聰明之舉。 六路陰藥,還是需要一線陽氣來引。
而這一線陽氣,就是由陽入陰的桂枝,還有由陰出陽的炮附子。
桂枝取法乎上,由上而下,由陽入陰;
附子取法乎下,由下而上,由陰出陽。
兩者同性而異功,並用為一體之兩面。
鼓動真氣循環,非借此二藥之力不可。
大用地黃,取中焦生精,以地滋水之意涵,
此無形之血本,為天生一水。
若作西醫解剖,可相當於脊髓造血清之妙。
補腎貴能入髓,又髓本督脈而生,
此為返陰還陽、練精還氣之要道。
薯蕷得太陰地氣而出陽,固後天之本。
山茱萸秉少陽氣化,通行三焦澀精氣。
並用之,則正氣陰陽出入,可謂足矣。
丹皮涼泄血中伏火,去邪熱,
澤瀉秉土氣,固水精之上犯,
茯苓能安心之神,養肝之魂。
三者共同去除安養陰氣之礙。
藥和溫酒,一去地黃性滯,
二能促行藥勢,雙解。
坦白說,別說要開出同樣等級的藥方,
光是要看懂八加一味藥的來龍去脈,
體察出為何如此組方能夠大補腎氣,
大概就可以算得上如你我這樣凡人一生的課題了。
腎氣丸力強但性溫,在補腎方裡面,我覺得是沒有藥方能出其右的。
腎氣丸要拆解已經不容易,更不說要加味,難度更高,
開方的手法水準,一定要有相當的程度,才辦得到。
我個人以為腎氣丸的強處在於「入督脈」,引腎精入督脈還氣入陽,
才是「腎氣」最高明的境界,練精化氣的要義。
這已經是接近道家練氣的程度了。補方至此,實堪稱「補藥之王」。
若是能懂得養氣、練氣,可能連藥都不必吃,就能去病;
如果凡人如你我,無緣煉丹成仙,那麼,還是乖乖用一般的方法,
吃好飯、服好藥吧。
請問您目前自製的腎氣丸是用多少公克的藥材?
看過我提供的那個比例, 您有見過您自製腎氣丸的比例了嗎?
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枚(炮)
照漢制與今日單位轉換, 就變成
地黃 125 克
薯蕷 62.5 克
山茱萸 62.5 克
澤瀉 46.875 克
茯苓 46.875 克
牡丹皮 46.875 克
附子一枚 30 克
比例是沒問題的,因為都是出自桂林本的方子。
而且我都是直接用生藥做成藥丸,因為原方本來就是藥丸子。
仲景的腎氣丸方,我是不用科中的。
另外像是「當歸芍藥散」這樣的散劑,我也是直接生藥磨粉做成一大罐。
中藥裡,比例原則最重要。
而且我甚至就是直接拿漢制單位直接換成現制的「兩」。
反正就是「大罐」一點、量變多罷了。
只要每個小丸子的大小一樣(梧桐子,或是與黃豆、碗豆同大),單次的服用量一樣,就好了。
保存的時候,注意放在通風陰涼乾燥的地方,放上半年也不會壞掉。
況且,我都是兩、三個月就吃掉一批,放不了那麼久的。
可是桂本裡面寫的也是兩, 照你們之前的討論
桂本一兩 = 今之一錢 = 3 克左右
不是跟實際劑量差異頗大嗎?
就是做成藥丸後,「一小罐」與「一大罐」的差別而已啊。
劑量的重點在於「各個藥材的比例對不對」,
以及「每個藥丸的大小對不對」。
它是丸劑,不是湯劑喔!並不是一口氣要吃下去的。
所以,吃進嘴裡的藥的份量,還是一樣的。
不然,像是藥廠在大量生產的時候,藥都是用「公斤」來算的,
怎麼還可能拿小秤子來量幾兩、幾錢呢?
地黃八兩 薯蕷四兩 山茱萸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枚(炮)
Mm … 也對 … 它丸劑只說一顆多大 …. 沒說那個份量會做出多少顆 …
問題是梧桐子有多大啊? 這就跟劑量有關係了吧?
非華陀君,那個「梧桐子大」在你的文章裡面,就有提到囉!
就是黃豆大啊!
請問 IL 兄:
您都怎麼服用腎氣丸的? 每天多少顆?
因為我看桂本好像也沒寫一天該服多少顆
非華陀君你好。
我是照桂本上面的寫法服用的。
在『辨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之中是這麼說的:
右八味,搗篩,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不能飲者,白飲下之。
白話的說法是:
右邊寫的八味藥材,搗碎過篩之後,以蜜揉煉成藥丸,讓每個藥丸像是梧桐子那麼大。
用酒服送這樣的藥丸十五顆,並且漸漸增加服用的藥丸數量到二十五顆。一天服用兩次。
沒辦法飲酒的人,就用開水服送。
原來日再服是服用兩次的意思 …
向原本莊松榮的濃縮的腎氣丸是一次服用 9 顆, 一天服用三次, 一天 27 顆
而他那濃縮的份量相當於兩倍一般的腎氣丸 ..
所以桂版說一天服用 50 顆, 莊松榮的則相當於一天服用 54 顆 … 也差不多啦
是的。就像我們說「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一樣,「再」是指「兩次」。
濃度方面其實也是一個考慮點。
如果是補藥的話,其實「少量多餐」是個不錯的服用方式。
就算是仲景腎氣丸,能夠在一天之內拆成多次服用,效果也會不錯,
只是就現代人的生活來說,這樣可能會有點不便吧?
若是不會造成困擾的話,我倒是覺得不妨試試。
此則為私密回應
千萬不能咬碎!
桂枝取法乎上,由上而下,由陽入陰;
附子取法乎下,由下而上,由陽入陰。
請問老師第二句是否為"由陰入陽"謝謝
是耶!我寫錯了。
已改正。謝謝!
請問為何腎氣丸不可在感冒時服用?
是因為感冒時,脾胃機能連同受到影響而耗弱,無法消化腎氣丸之故嗎?
還是另有他想?
懇請賜教。
腎氣丸本身的確是比較要消耗消化力道的補藥。
在感冒的時候,通常人的消化力道會差一點,可能無法消化腎氣丸。
這也是避免使用的理由之一。
此外,腎氣丸的力道比較向內走。
如果在感冒初起的時候服用,
很有可能邪氣會跟著往身體的裡層走,
這樣反而會加重外感。
此則為私密回應
此則為私密回覆
感謝您的回覆,在下受教了。
請容我再問:
若是感冒後期,出現腰發痠痛,小便不利時,是否就可考慮服用腎氣丸,
而不受上述二則限制(不好消化、引邪入裡)了呢?
這個我還是只能說,要看證。
腰部痠痛,小便不利之外,
如果「完全沒有」別的證,或許有可以用的機會。
但是如果還含有其他的證,像是大便溏,喉嚨痛,胃口不好,
那就要視實際狀況再來判斷了。
而以我看過的經驗,通常都是不合用的。
單看藥名,我還以為是壯陽藥 =.="
沒想到IL老師兩、三個月就吃掉一批,當維他命在吃 @@
我是不能宣稱療效啦。
不過吃了之後有什麼反應,這個就要自己體會了。
這東西只要吃了不會上火,我都是拿來吃著玩的。
請問您上面說炮附子比例要3,這樣會上火嗎,金匱要略是說1,桂林古本是說一枚換算重量應該比例如您所說是3
我媽媽70歲有小便不太通,有時會來不及上廁所就漏尿了,再加上媽媽血壓很高快200,身體怕熱,口渴口乾。不要要用炮附子的比例那個比較好,如果3的話會不會上火。有委託生元藥行訂制,他是說炮附子3。請教導一下,不勝感激
為什麼會擔心上火?先把粥喝穩了再談吃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