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網路的新聞,發現到有這麼一則記事:『腹痛多年醫不好 追查竟是「皮膚病」』
有鑑於之前的一些新聞常常會隨著時間被刪除,所以這次我先將報導貼在下方(順便改一點錯別字):
原報導出處:http://tw.news.yahoo.com/060203/39/2tjbx.html
肚子痛很可能是皮膚病引起的,這種怪病可能您連聽都沒聽過。最近,就有一個病患多年來腹痛不斷反覆發作,但就是找不出原因,後來醫師才發現,他得的是一種十分罕見的遺傳疾病「多樣性紫質症」。
40歲的陳先生,像這樣的腹部巨痛,已經不知道出現第幾回了,這次痛得實在受不了,被救護車緊急送醫。
國泰皮膚科主治詹融怡:「就是反覆的腹痛發作通常就來急診一下,給一些止痛藥症狀會緩解,那但是回到家又開始痛起來,就這樣反反覆覆一個晚上好幾次。」
肚子痛,很多民眾會直接找內科或腸胃科醫師治療,但陳先生的病很不尋常,因為讓他不斷腹痛的原因竟然是皮膚病。
國泰皮膚科主治詹融怡:「這個病他是一種血紅素裡一種元血紅素他的生化合成異常,導致很多個器官的疾病。」
醫師說這種怪病,叫「多樣性紫質病」,除了會肚子痛,病患在不同年齡還會有不同的症狀。
國泰皮膚科主治詹融怡:「在神經學方面會造成筋攣或是抽搐,甚至會有一些的神經病變,那在皮膚的話會有反覆的起水泡,大水泡、小水泡,尤其是在手掌腳掌的地方。」
多樣性紫質病都來自家族遺傳,醫師說到目前為止根本無藥可醫,只能針對症狀治療,多年來不斷發作的肚子痛竟然是皮膚病作祟,陳先生真是想都沒想到。
※※※※※※※※※※※※※※※※※※※※※※※※※※※※※※※※※※※※※※※※※※※
會怪嗎?乍看之下是很怪,但是其實一點也不怪,而且,合理的很。
所謂「少見多怪」,如果是對於不諳醫學的人士而言,自然是不適合這麼形容;
但是,如果是一個號稱以行醫為常業,並且在一個單位居主管地位的人而言,
如果不屬「少見」,那就是根本這門「專業」技術在內容上有問題。
是一個無法真正應用實際的壞知識。
所以「遺傳性」、「無藥可醫」、「控制」、「緩解」、「支援性」等等不負責任,
推卸醫療無能與過失的字眼,被大量使用於西醫的說詞之中。
腹痛這回事,我們常常會歸於「血分(陰)不合」的方面來思考。
有話說「不通則痛」,而腹部是相對於背部的「陰」,
又是各個臟器主要分布的場所。
所以,這個現象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病因是在「陰」、「血分」,
也就是「物質」層面的線索。
又,如果會出現「水泡」的狀況,這通常會思考到「動力(陽;氣)過剩」,
或是「物質(陰;血)不足」;特別是在手掌或是腳掌的地方,
是一般我們認為四肢端末,相對於軀體的「陽」的地方,
表現出「陰」(相對於手背、腳背)的位置。
這一點,和我們前面得到的第一個線索,是合致的。
如果病人還會出現筋攣或是抽搐的狀況,那常常會稱作「筋急」,
也就是說,身上的「筋」欠缺潤滑,偏向乾燥,所以失去彈性,
就會變得緊繃,人體因而出現僵直的狀況。
這一點,又和前兩項線索合致。
看到這裡,我想,如果對於中藥使用上有一些認識的人,
相信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而且,用的藥極其簡單。
中醫在「辨證」,其實就像是「推理小說」一樣,
針對一些看似不相及的蛛絲馬跡,找出它們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將身體回應的訊息正確解讀變成身體病況的描述,還原真相,
再根據這些「證」來用藥。
就這個方面來說,當然,除了在必要的知識上有一定的研習之外,
再來就是對於身體的關心,在觀察上的細心,以及尊重生命的愛心。
中醫不崇尚「新」的技術或器具,這樣是有好處的。
因為醫者不會被過多資訊負荷(Information Overload)迷惑,
也不會受到器具本身一定會有的誤差而誤導,
避免「硬體限制」(Physical Constraints)所漏失(Lost)的重要資訊。
(有關於這邊前後的專有名詞部分,
可以參考西方人他們自己研究的「人因工程 Human Factors」這門學問。)
只用望、聞、問、切,每個人身體基本上會有的感官來辨別病況。
就「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樣是更合理的選擇。
我們也可以這樣反過來思考:
世界上哪一個器具的構造,可以比人體更精密?
如果沒有,那我們為何要追求「Down Grade」器具的開發或使用?
再者,當各種科技與工程都在追求簡化操作與資訊判讀,
以避免認知偏差(Confirmation Bias)或儀表忙亂(Display Clutter)時造成的負面影響;
唯有一般人民看到的西方醫院或是醫術,是在追求更多的儀器檢測與資訊收集。
不知道我們可不可以說,這是在開科學的倒車?
不尊重生命,忽視生命的力量,其實就已經背離了中醫之道;
在背離中醫之道上,想要追求更精進的中醫進展,
我想,大概只有「緣木求魚」差可形容吧!
"看到這裡,我想,如果對於中藥使用上有一些認識的人,
相信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而且,用的藥極其簡單。"
看過了你的網站後 我對中醫越來越有興趣 但卻談不上認識
很想知道你說 "用的藥極其簡單" 的答案是甚麼?
敬請賜教!
賜教的話,真的不敢當啦~beelin君太客氣了~
我一開始不敢說很清楚的藥方,一來真的怕人亂用,
二來,我若不是直接面對這樣的病證時,或許有描述上的誤差,或許有過去誤治的災怪,
因此,我所得到的資訊,我不會輕易認為「這就是全部」。
所以我在一些狀況下,我覺得還是必須語帶保留,謹慎面對病證。
我提出一個條文,做為參考,大家來思考一下。但不代表那是「正確答案」喔。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如果病人的病證出現色偏暗紫,通常會想到心的方面的問題,而且偏向「功能不足」的方面。
用回陽救逆的方法,讓陽能與陰相合,兩者通調,不致出現陽氣外脫,陰血停滯的情形。
若有腹痛的狀況,通常就是會思考有芍藥組成的藥方來處理。這是我的想法。
最近有在重讀人因..回想IL君的文章
只能說古法的確是有他獨到之處啊..
有時卻也不免困惑.. 這些額外的或新的雜訊..如愛滋.新種病毒等..
是古代可能所沒有的..而現代中醫真的能將這些資訊以中醫角度來解讀嗎??
我蠻相信是可以的..但或許難度會更高了吧..
最近也嘗試開始用中醫的角度來解讀身邊親友的小病痛..
不過都會被笑是老人..哈哈
黑加崙君,好久不見~
我也有好久一陣子沒讀和人因有關的東西了,
想當年這是我在學校唯一有興趣上的學科,
連老師在我打瞌睡的時候講的內容,我都還能講解給同學聽哩~
這就叫:睡眠學習嗎?
其實被當老人是還好耶~沒被當怪人就不錯啦~
我倒是覺得這種「玩推理」的經驗是很有趣的,
自得其樂之餘,若是能幫到身邊親友的忙,那就更快樂啦~
有時候,西醫看到的病症,和中醫會不太一樣。
雖然看西醫的描述,也能大致推測出應該會有的治療思考方向,
不過若是直接看些西醫的病名定義,就要幫西醫定的病來按上藥方,
我覺得這個可就危險了!
證是會轉變的,西醫在定義症狀的時候都是沒系統又雜亂,也缺乏普遍性;
證一定要跳脫病人的個別差異來辨別,異中求同,理路才會清楚,
才能像《論》一樣,以簡短的描述就可以判別出要用什麼方。
一堆大小不一、口味不同的粽子,一定都有一個共同的線頭,可以讓我們一把抓起。
如果用那種西醫的思考法來使用中醫術,
想必會覺得中醫過時又難用吧?
很可惜,我所聽說的,目前在開業的中醫師,多半都是卡在這個瓶頸,
所以不喜歡研究經方的多,一天到晚喊著「中西合作」的人,更多。
中醫其實從來就很好用,只是使用的人多半都沒有大成罷了。
我也是那個「沒有大成」的其中之一喔~
請教 IL 老師 :
爬文找不到關於 " 雞眼 " 的問題 !
以中醫觀點來看 "長雞眼" 的原因為何 ? 如何消除不復發 ?
因表哥在手掌勞宮穴與腳底湧泉穴的位置各長一顆雞眼 , 長的位置很奇怪耶 !
謝謝回覆囉 !
氣太弱,到達不了肢體末端,就容易出現類似角質增厚的問題。
首先要讓身體夠暖才可以。
不過這邊在說的東西,一般人可能很難接受,
而長雞眼又死不了人。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要聽的。
此則為私密回應
此則為私密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