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來信和我聊到:
「經方派的醫師談論疾病或是藥方,
語氣都很肯定,但是多數的其他醫師,卻都語帶保留。
這是否是經方的神奇之處?」
我在回信中,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現在,我把我的想法整理一下,
寫在下面,和更多的朋友分享。
在中醫藥的運用上,坦白說,我認為只有經方,
也就是遵從《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的概念和運用,
才能真正解決疾病的問題。
時方派的運用,對於疾病或是藥材的認識,都是漫無章法,
治好了便罷,只可惜治不好的情況,可能更多。
只不過,對於病人來說,雖然在三服藥內能治好病的醫術(經方),
絕對是好過要連吃兩個星期的藥才能治好病的醫術(時方);
但是對於「開業賺錢」這件事來說,
能讓病人回診四、五次的醫術(時方),
才是比病人只看診一次就治癒的醫術(經方),來得更優秀。
因此,在以營利為目的的地方(醫院、診所),
或是在教導人們將來開業賺錢的地方(教學機構、學校系所),
運用、傳授時方的比例,遠高於經方,便是大勢所趨。
也因此,在這個世上,談論、使用時方的醫師,遠多於經方者,
才會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相對來說,談論、使用經方的人,就成了少數,甚至是異端了。
因為時方派在認識藥方或疾病上頭,
都偏離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的內容,
所以在言談之中,都免不了「可能有效、可能無效」的語調,
這其實只是反映了自身對於疾病與藥方認識不清楚、不透徹的尷尬。
而經方在使用藥方上,都是只有「有效」與「無效」,
如黑白分明般的判斷而已。
所以在言談語氣之中,諸如「大概或者也許是」的不確定,就少多了。
只不過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只要是人,就難免會有失誤的時候。
就算只用經方,若非真的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麼,一定還是會有在辨證上不夠完全,用藥上不夠準確的時候。
我覺得這個不算是經方的失敗,只是每個人在這門技術的修為上的深淺而已。
同樣的,對於任何的病痛問題,永遠保持懷疑和探究的精神,
只是遵從了我自認為在「經方」的領域中,
「崇敬生命自然運化」的中心德目罷了。
與其說是經方的「神奇」,不如說,
經方只是「還中醫本來面目」而已。
受教^^
謝謝你的回信..看到信時心中有溫暖的感覺.
車子.鋼彈.聖鬥士.中藥.
真是一的有趣的地方
歡迎黑加崙君~
呵呵,這裡真是個大雜鍋~
我自己也還在學習當中,
所以這個大鍋裡,
也一直會有各種看似很不搭的菜色下水……
不過,最希望的,還是大家能夠撈到自己最想要的囉!
IL兄,想請教您關於煎煮藥材的方法,除了感冒藥一些具有揮發性的藥材需要大火快煎之外,其餘藥材都是得依照大火煮開小火慢煎嗎?這樣一來像我的藥材12碗水要煮成4碗,啞巴媳婦也不能煮,下班後經常煮到三更半夜,耽誤了膽經睡眠時間.. 後來我又改成中火煎,時間縮短很多,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否對藥效有影響?
我就是在喝您說的"難喝到爆"的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先前還加過小承氣湯,真真可以體會什麼叫做五味雜陳呀!!
achi君妳好。
哇,12碗煮成4碗,真的是大工程哩!
我記得自己在冬至的時候大概是煮這個分量的生薑當歸羊肉湯,
從午飯時間之前就煮到晚飯後了。
我自己的經驗的話,雖然沒有試過所有的藥方,不過,用中大火來煎,得到的結果是OK。
以我自己的看法的話,煎藥的第一重要是不要煎到乾、焦,第二是不要煎到破掉。
例如有的果實類的藥材,如果煎到破掉,有的時候會讓湯變濁掉,那就不太好了。
不過,大棗反而是要破開來煎才會有效。所以,還是有像這樣的小例外存在。
中藥在煎或是在炮製的時候,有一個大原則,叫做「存其性」。
就是說,藥材它原本的形狀、氣味、顏色,都盡可能不要去破壞它;
一旦它改變了,性質和效果難免就會不同,甚至還會減損。
如果依照這個原則,我想,就算大火來煎,只要「存其性」,
就是我前面說的,一不要「乾、焦」,二不要「破」,應該都不會有問題才是。
四逆加吳、薑,真的是很「刺激」的味道啊~
雖然吳茱萸的味道不太容易入喉,不過它的「熱力」也是十足十的。
但是,小便中有吳茱萸的味道,這個還是會讓人有點小小的尷尬說~
謝謝您喔,那我就放心了,藥房裏代煎都是用高壓鍋煎煮(高壓鍋的煎煮方式可以稱為濃縮嗎?),我自己試過代煎,濃度實在差太多,應該是藥房水的分量控制的不好….四逆加吳茱萸生薑的效果確實不錯…
過年前一次寒流來,按照您的方法煮了羊肉湯補冬..嘿嘿,不過室友不太賞臉,因為怕吃羊肉..
壓力鍋的煎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濃縮」~
不過,水分的多寡,在煎煮藥材的時候,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要素。
多少的水煮成多少的湯,濃度都是一定的,
也許壓力鍋煮藥材,在速度上是有優勢,
不過在濃度上,應該還是要維持原來的比例,我覺得才算數。
羊肉的問題,真是有點尷尬哩
我有個朋友,從小就常常吃羊肉,而且不吃牛肉,身體的狀況就相當不錯。
以我自己來說,小時候家裡從來不煮羊肉,我媽媽也討厭羊肉,
不過後來我自己在外頭會自己找好吃的羊肉來吃,進一步會買肉回家自己燉,
越吃就越愛了。
我還有個朋友,則是被我「感化」。
原本不愛吃羊肉,但是因為常常和我一起吃羊肉的料理,久了也就喜歡了。
有的時候,不愛吃羊肉,有可能是身體的性質本身就過於燥熱
(像是我媽媽,她有肝風性質的高血壓),
或是身體寒到一個程度,反而會抗拒熱性的食物
(像是我那個原本不愛吃羊肉的朋友)。
個人與食物的喜惡之間,多半都會存在有這樣的關係。
有的時候,某個瞬間,如果我會興起「啊!好想吃那個東西!」的時候,
我就會進一步細想,我最近的身體狀況是不是有什麼變化了。
前一陣子在大陸的網站上看到將生藥磨粉,以煎煮或沖泡的方式服用:
http://www.tuenhai.com/archives/2006/6197.shtml
用中藥粉碎機把中藥粉碎為細末,然後用開水沖服;或者用水煮沸即止,待溫再服。這樣,有些藥物就不用開超大劑量了。既經濟,效果又好。
有人回應,將粉碎成粉的生藥煎好後,湯液和粉渣一起服下效果明顯。
畢竟中藥材的長成需要相當的地力,如果可行,不但可以節省劑量,替病人省錢,亦可節省地力、時間和能源。
但看到你強調需「存其性」,似乎就無法這樣施行了。
藥材有一定的切法囉?你所謂的「存其性」是連將它切小些都不行嗎?
「存其性」比較會強調在炮製或是煎煮的時候,
需要保留藥材原本主要的氣與味,
如果逆其性,或是氣與味被破壞,
藥材多半就是失效了。
不過,以切片與磨成粉來說,
倒是沒有被很強烈視為破壞物性的事。
況且,不少方子為了強調速效,
會以散劑的模樣出現(如:當歸芍藥散、四逆散)。
話說回來,用散劑的效果本來就是速於湯劑,
但是湯劑在分量的進退上,可以比較準確,
對於藥味的效果,也比較容易掌握。
像是先煮或後煮,是否去渣滓,都與藥效有關。
仔細來說,並非所有的方子都適合這麼做。
如:小柴胡湯就要去滓再煮;
炙甘草湯或是小建中湯等,
含有阿膠與膠飴的方子,也無法「打成粉」;
麻黃湯要先煮麻黃取汁去沫,才納諸藥,
意即麻黃和其他藥材的煎煮程度是不同的。
話再說回來,如果以現制來看仲景方,
多半也不過是幾錢的份量而已。
甚至如承氣湯之類,還叫人得藥輒止,不需盡服。
若非三、四十味藥材的牛藥大鍋煮,
或是不得要領的加入無關痛癢的藥材。
超大劑量,從何而來?
這個網站,可以看得出作者很用心於中醫學的追求。
不過有些說法不見得符合中醫學普遍的說法。
※話說,計算機(電腦)其實根本不需要多早學。
電腦只是一種工具,用得上的時候再去學,就夠了。
小孩子過早看電視、接近電腦,都是弊遠大於利的。
※「心」與「心臟」不可同論。
話說,我們會把事情「記在心裡」,但是不會「記在心臟裡」。
※如果能達到同功,我當然也不會用什麼犀角、虎骨、燕窩、鹿茸。
但,我只是站在生態平衡的角度來說的。和「誰比較有效」無關。
像牡蠣,我就大量的照常使用。
※取根者,取由下而上,由陰出陽;取枝者,取由上而下,由陽入陰。
重點只在「合證」。
桂枝、大棗、杏仁、五味子、茯苓,都是常用藥,但不見得是由地底採得。
如果只吃麻黃根而不吃麻黃枝,恐怕也發不了汗。
※我不識火神派,我只認識仲景、炎帝、黃帝。
※歸經似乎沒這麼簡單……升降沈浮,自有物性。
人類用藥,只是取物性以平衡「人」性而已。
※中藥不能盡取粉末服之,這個前面已說過。
※仲景曰: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夕。
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
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涼與熱,似乎沒那麼簡單…還有虛實可以討論。
瘀血會發熱,血虛也會發熱。只論涼熱,如何得法?
※論治以法,進退有據,配伍似乎沒那麼單純就可說完。
當然,心力越強,神經傳導越順暢,人的身體就可看得見越發強健。
就結論而言,當然對。但是重點在於:HOW?
不知IL對於古今斤兩的轉換看法如何?(看您7/30日的回應,是用古一兩﹦今一錢) 我自己依照柯雪帆考證,古一兩等於今天15公克(=半兩=五錢),照傷寒上面的份量、煮法來煮桂枝湯,並不會覺得太重。 不過像大青龍湯,光麻黃要90g,啞巴媳婦真的快會放不下。我是沒真的煮過大青龍,不過葛根湯裡面的45 g 麻黃,我煮完喝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也不會難喝。 如果照李時珍的算法,那我的份量是一般人的五倍嗎?
我自己覺得,只要依照等比例原則,
再加上「中病便止,不必盡劑」的用法。
還有,自己家的鍋夠大的話,
漢一兩究竟是台灣的五錢或大陸的三錢,
好像就不那麼重要了。
事實上,如果是一般的感冒,
以漢一兩換台灣一錢的藥量,
也已經有「一劑知,二劑已」的水準了。
il兄你咋这么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