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火并合」和「心腎相交」,就我自己來看,是這樣想的:
「心腎相交」之後,會在中焦,也就是在胃的地方,會有「兩火并合」的效果。
所以兩者是有關聯的。不過兩者並不完全是同一件事情。
就邏輯來說,就是「心腎相交」的集合中,包含了胃中「兩火并合」這件事。
中醫裡面的「心」,就我的認識來說,其實應該是在解剖上看不到的。
「心」是身體裡面的一個純能量的動力;
這個能量依附在解剖上看得到的「心臟」上面,
但是因為這個能量是自己能產生能量和動能的,是全身動力的主源頭,
所以特別把它獨立出來討論。
解剖上的心臟會不停的搏動,在有生之年中,它都能自動運作。
甚至大腦的機能失去了大部分,肉體仍然是有生命跡象的。
所以中醫裡面認為,「心」才是人類生命動力的主宰。
也就是說:
古書上的「心」,我們可以理解成「心動能」,是解剖上看不到的。
古書上的「心胞」,我們可以理解成「心臟」,是解剖上的一個器官而已。
好比車子的引擎,是在火星塞不停的點火之下,讓引擎內的油氣可以不斷引爆;
而引爆之後的動能,能夠轉出一部分成為火星塞點火的電力。
原則上,只要引擎轉動之後(無論是用手轉、推動,或是用電池驅動電動機),
油氣不停供應,引擎就能不停轉動。
古書上說的「心生血」,就是心臟內可以把汽油經化油器變成油氣噴霧,
可以轉化為動能產生的來源。
又,「脾」就像化油器,把汽油轉化成油氣噴霧,才能送進心臟之中作用;
而「胃」就是油箱,外界進來可做為燃燒的物質,先在這裡盛裝。
(「可燃燒物質」通常也意味著「高揮發性」;
只是在身體裡,是「胃」本身能分泌高酸性液體,讓物質活性化。)
「肝」就是油汽回收系統;當油汽在動力系統循環之後有尚未利用到的部分,
就回收並收集起來,可以再供產生動能之用。
回題一下。
「心」是人體中,唯一能夠「自體發熱」,能夠送出能量的地方。
所以書上有提到「心主百脈」,也說「心不受邪」。
因為它只一個動能,沒有形體,所以不會生病,要的話也是「心胞受之」。
所以「心臟」可能就是古書上說的「心胞」。
同時,因為癌症的發生,是身體某個部位的能量太低,運作動能不足,
肉體失去生命力,而發生的病變。
「心臟」如果運作動能不足,就表示「心」的能量不足,
若是這種情況下,心臟應該會馬上停止,人即刻死掉。
因此,只有「心臟」是不會發生癌症的。
從這邊也可以看出來,只要身體有「寒」,就容易生病,是不健康的警示。
另外,書上也提到,「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
也就是說,這兩個部位是在同一系統之中,有直接正相關的運作關係。
身體之中,小腸的溫度,也是直接來自心(心動能,而非單指「心臟」這個器官而已),
所以小腸的溫度也會很高。
心和小腸一起作用,才是正常的食物消化,並產生身體所需能量的作用。
心和小腸一起產生的作用之中,對於胃而言,
就是「幫助把胃中的物質分化出去,提供做為能量的產生」,
這個現象,就是「兩火并合」。
「腎」在身體之中比較是負責「非燃料」的外來物質,
像是冷卻液體、潤滑液體等等。
「膀胱」則像是冷凝管,在主要動能經過的地方,提供大量的冷卻水。
(所以膀胱經是身體中相當長的一條經,從腳到頭頂。)
心能夠被適當的冷卻,就不會過熱而失調,就是「兩陽夾一陰」的「離」卦。
腎裡有一點火當動力,可以鼓動冷卻水在全身運行,這就是「兩陰夾一陽」的「坎」卦。
這個才是「心腎相交」。
虛寒的人可以服用小建中湯和腎氣丸是沒錯的。
用小建中湯的理由在於:
當「小」小的「建」立起「中」焦的能量之後,
讓吃進來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一方面也可以負擔原來上下兩個火源因為有不足,所以造成補養效果的不足。
有「致新」以「推陳」的效果,就是讓「新陳代謝」變好了。
腎氣丸是特別補養下方的火,
如果是有腰痠的狀況,或是小便排水不正常時,特別可以思考服用它。
前面也說過,因為「心不受邪」,又,兩陽也需要一陰來養,
所以如果能從下方把那個「一陰」鼓動上來合陽,
一樣可以幫忙兩火的調和,甚至是加強「兩火并合」的效果。
如果是吃小建中湯的話,科學中藥是可以的。
我會一次吃三平匙(標準藥匙),一天中可能隨意吃個三到五次。
如果是腎氣丸的話,因為有一些是我覺得科學中藥沒做好的地方。
例如:用了熟地而不是生地,有的加了肉桂而不是桂枝,
或是附子不夠力……等等。
以我來說,我是會去值得信賴的生藥行,請他們依照仲景的古方,
用生藥直接做成丸子來服。
我的想法大致上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