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lake君的blog裡查找有關柴胡的資料的時候,
偶然看見Blake君在討論小柴胡湯的文章中提到的一段話: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改為茯苓,用茯苓可瞭解,但不甚明瞭為何要移去有逐水功能的黃芩?依黃芩主治「腸澼泄痢,逐水」可見其有把水從已經開通的地方運輸出去,且似乎主中焦以下之運輸,與白朮的功能類似。但是若無開通之處,則反增其脹滿。因此才去黃芩?……
仔細想想,「逐水」這個功能真的是涵蓋很廣的範圍。
身上原本就有的水,氣血停滯所化成的水,應該排掉而排不掉的水,
因為冷熱的變化所凝成的水……,有這麼多的「水」可以「逐」。
而所謂脾運能除濕,腎主水,肝主疏泄,好像大家都和水有關。
究竟哪味藥是在哪個、或哪些系統上發生作用,逐了什麼樣的水,
在古書中常常沒有很清楚的一口咬定。
像這個時候,就是要來玩「推理猜一猜」遊戲的時候了~
黃芩在《本經》之中,是這麼形容的:
氣味苦,寒,無毒。主治諸熱,黃疸,
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
茯苓在《本經》中的描述如下:
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
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看來,我們可以觀察出第一個差異點了:
黃芩之功在「逐水」,而茯苓之用則是「利小便」。
黃芩是一種外皮黃綠或是黃褐色,中層黃色,內層黃綠色,
中心黑色並且空洞的草本植物;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它會和肝系統(綠)和脾系統(黃)的運作有關,
也含有「將水(黑色)向外逐出(空洞)」的性質。
我們在入藥的時候,是用它的根部,這是取「由陰出陽」之意,
也就是「由物質中產出能量」的這段反應。
再加上它有苦(代表象徵能量的火)、寒(降低機能)的性質,
我們可以知道,它有降低過亢能量反應的功能。
一般來說,當食物在胃中經過第一次運化而下到小腸的時候,
小腸會將食糜吸收,第二次抽出以分解物體而產生的養分,
之後,再送入大腸。
大腸通常的溫度一定是要比小腸低的,因為大腸的末端就是連接直腸加肛門,
如果它不夠冷縮,這個「門」就關不住了。
附帶一提,這個「冷縮」的性質,和肺十分相似,也是和肺相互表裡的表現之一。
小腸靠著由心直接供應的高能量,一方面可以二次分解食糜,
一方面可以間接加熱大腸,將大腸中無用的食糜「烤乾」,
在加熱過程之中所蒸發的水汽,會上升入肺中「冷凝」,
而下降進入腎中過濾,再於膀胱中留存,等待氣化排出。
如果有了異常,大腸溫度高於小腸的話,那會怎麼樣呢?
大腸中的水無能蒸散,而大腸又沒有主動處理水的能力,
當高熱的廢水與廢物過量而造成大腸的壓力時,
大腸的冷縮作用低落,就只好不停的通通由肛門排出了。想憋都憋不住。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腹泄時,若肛門有灼熱感,糞便不成形,就是所謂的「熱痢」,
那就可以聯想到,這是大腸過熱,或是小腸能量不足所形成的。
我們前面提到,黃芩主要會在脾系統和肝系統發生作用。
再回看到黃芩能治「黃疸」的方面,就可以印證,
它能夠解由脾胃而散發至表皮的熱,也就是「土生金」這一段能量的過亢。
如果由脾系統入肺系統的能量能夠降溫,
那麼,肺系統的冷凝效果就可以相對提高,能把水經正常管道交由腎系統處理。
身體各處,尤其是腸(大腸→肺系統)、胃(脾系統),
因為過熱而無法冷凝的水汽,終於可以凝為液體水,
如此,我們便可以期待它的「逐水」功能得以發揮。
這是其一。
其二,我們提過,膀胱是全身的冷凝管,負責將冷凝水運送全身,並且貯藏起來。
因為冷凝水在吸收過全身各處系統運作的熱能,
所以貯藏在膀胱中的水,是已經被加熱過的冷卻水,比較高溫。
若是冷卻水在源頭(肺系統)就已經先從表皮散去,沒有冷凝下來,
膀胱裡就會缺少冷凝水,身體各系統就難以降低運作時產生的熱能。
又,我們知道,無論是西醫解剖中理解到的「肝醣」,
或是中醫裡所認識到的「木生火」的作用,肝都是身體的養分回收與貯藏系統。
如果肝一直處在過熱的狀態,養分便會一直在外遊離,而無法在肝中回收。
所以我們才會說「金剋木」,也就是:
當肺系統的機能在亢進的時候,身體內的冷卻水相對減少,會妨礙肝回收養分的功能。
黃芩能夠在肝系統發生作用,也就是說,它能用苦寒的性質,
暫時幫助肝對於養分的冷凝,將養分血由遊離狀況順利通過肝而降溫,才能回收。
所以,像「惡瘡,疽蝕,火瘍」這種血過熱而遊離的病狀,就能解除。
既然養分能回收,能量就不會過亢,充斥在系統中的水汽就能順利獲得冷凝,
自然也是「逐水」了。
茯苓和黃芩之用,主要著眼點就是《論》中在小柴胡湯加減中所記載的:
…心下悸,小便不利…
我們在前面黃芩部分的推理中可以發現,
黃芩主要是處理因為能量過亢,液體水被過渡汽化,無法冷凝。
但是茯苓主要是處理「心下悸」,也就是說,
這些水都是已經冷凝下來的液體,而且多半是在心的下方,
只是無法得到適當的能量排除掉而已。
水剋到火,好比對運轉中的引擎大量潑水,這會造成心無法順暢的持續高溫運作;
運作溫度不穩定,時高時低,運作效率也會時高時低,這就是「心下悸」的效應。
這個時候,如果用黃芩,並無法提供能量。
所以,需要藉由在松樹的陰濕根旁生長而出的茯苓的能量特性,
在水中加入能量而升發,以導入肺系統中冷凝。
水在順利由心下導入冷凝系統後,小便自然就會由過少而變多,這就是「利小便」的結果了。
這樣,我們就把黃芩和茯苓在排除液體水的功能,做出區別了。
附帶一提,常有書上說黃芩是安胎聖藥,其作用也是來自相同的原理。
母體因為需要多負荷體內新生子體的養分供給,所以全身在運作上,
尤其是對於養分相關的運作表現,會有經微過亢的反應。
但是,子體在子宮中成長,又需要安定,這和過亢的反應便有了矛盾之處。
如果母體的養分輸出機能過亢,子體便無法安定,因而容易過早脫離母體。
用黃芩,就是提供適當的養分與液體水在回收上的穩定效果,
所以會對於所謂的「安胎」,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