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根據現有的研究而得知關於糖尿病的知識還太瑣碎近乎瞎子摸象

報載有患者為控制血糖被醫生告戒不能吃玉米,只因為玉米是穀類,但玉米是穀類這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也有論文研究指出玉米有減少胰島素抗性的傾向,對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利,而且一般常吃的甜玉米還是所謂的全穀物,全穀物也被西醫研究認為是有益於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飲食,這下又出現雙頭馬車,這廂說不吃玉米可以控糖,但其他研究卻認為玉米能降低胰島素抗性,目前已知會影響胰島素分泌與抗性的因素非常多,來自食物也來自內分泌,如果這樣長期把所有的因素都壓下去,難保不會出現一次睡覺要吞二十三種安眠藥的駭人聽聞事件,只是表現方式並非吞大量的藥丸,而是大量減去應該正常攝取的食物,但影響胰島素變化的因子也包含藥物,像美國大規模研究指出,抗組織胺與肥胖風險有正相關,因為組織胺是人體受感染時正常的免疫應答環節之一,但抗組織胺破壞人體發炎與消炎的自然循環,造成下視丘功能異常,因下視丘對於胰島素敏感,藉此進一步影響食欲與飽足感,因此與胰島素分泌異常被認為有高度關聯的可能,而除了已知的牛奶中的酪蛋白有促發第一型糖尿病的可能,甚至睡眠不充足、時間不對,也會降低胰島素分泌,而糖尿病患者在透過各種藥物介入治療後,幾乎都發生視網膜病變,這在日本已經有超過四百萬病例個案的大規模研究中顯示,如現在被濫用為減肥藥的腸泌素類藥物,最近才有運動明星幫藥物廣告代言,其實一直以來也不斷傳出造成使用者暴盲,也就是眼底中風的不良反應,起因正是不斷的使用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壓抑血糖造成血液中血糖值長期偏低所致,而大量胰島素受到藥物影響持續高水準分泌造成刺激能抗發炎的二型巨噬細胞極化成能促進發炎的一型,身體失控不降的發炎因子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發炎而損傷,介導血栓的形成而提高腦栓塞或心血管栓塞的風險,同時也會促發肝細胞持續慢性發炎而提高誘發脂肪肝的可能,這些千頭萬緒下來你說一個人到最後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與睡前要吃二十三種安眠藥又有什麼高下可分別?西醫自己研究也證實糖尿病是主動脈剝離的保護因子,其實也研究發現血清素等對於降低發炎傾向並進一步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正面效益,維生素乙群還能與糖化終產物拮抗,而這些其實都能從肉類、雞蛋、大豆食物中充分攝取,說到頭,還不就是《內經》在兩千年前就已經說白了的「五穀為養,五畜為益」的最高養生飲食指南?

紫林齋主
公元二〇二五年九月一日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