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迎秋
時序走到「處暑」,正是四氣的中間,大暑之後的第二個節氣。因為緯度關係,位處低緯度的臺灣較中緯度地區感受到的氣候變化,大約會差距兩個節氣左右的時間。所謂「處暑」,就是暑氣已經大致散去,較為緩和的意思。今年六氣逢太陰司天,四氣的濕氣原本較重,又逢當值的客氣少陽,突發驟雨、暴雨的可能性也隨著變高。目前臺灣的室外氣溫感受雖然可能較大暑之時差距不大,但是急降雨的狀況卻也不曾少見。脾系統屬太陰,主肌肉四肢,少陽主裡外開闔的協調。如果身體內有邪氣入侵,肌肉痠痛、不能屈伸的病證會較為明顯。又因為少陽系統主往復,能上升至高之處,如果一旦發熱,往往證現寒熱反復發作,也往往出現高熱。少陽系統津液與脾、腎關係甚大。少陽不安則胃氣易動,也容易腎氣上衝,甚則影響骨節、神經系統,引發各種熱邪病證,損及厥陰。反之,若胃氣強盛不受邪,就算邪氣入侵,也不易感受到變化。同時,因為今年太陽在泉,氣溫隨著降雨而下滑的感受也將較為明顯,首先會出現在日夜溫差的部分。經常早出晚歸的朋友,應當特別留意日夜溫差的變化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