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澀化氣生津

許多人認為,只有吃下大量的葉菜,才算是攝取到植物性食材的好處。事實不然。大豆與小豆,也就是今日所稱的黃豆與紅豆,同樣是千年來我們常用的植物性食材之一。不但是我們經常推薦朋友們在日常之中搭配食用的豆類食材之一,也是《傷寒雜病論》裡選為入藥之用的食材。大豆做豆乳後,再製為豆花、豆腐、豆干,都能滋補強身,廣為人知。小豆,或是我們常用的紅豆,一般多是煮成湯品,或者磨成泥狀,做甜食。而在《神農本草經》中,認為小豆氣味甘、酸、平,能夠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紅豆在煮湯磨泥後,雖較無酸味可言,但其實紅豆的原始氣味之中的確有股淡淡的酸澀味。就是這股酸澀味,加上豆科植物較多在中焦作用的物性特點,令紅豆可以在我們體內收斂正氣,化生津液,進而調節生理機能。

特別是在夏秋交介之際,體內暑氣未消,而六氣已經開始收斂入陰。體內邪火熱盛,令人氣少、氣虛。這樣帶有微澀氣味的食材,正好輔助我們退火、降火氣,生津解渴。若能配搭紅茶等幫助消化的食材,做成茶飲,日常飲用,對於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來說,實有助益。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