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厚甘醇飛魚干

對臺灣人來說,飛魚的第一印象多來自蘭嶼,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從補捉到烹食皆然,特別是補捉季節嚴明,不旬不食,被認為有自然永續的概念,實屬先進。飛魚屬迴游魚,隨季節變化往復遷移,通常飛魚循黑潮自入春後即北上,隨後跟著鬼頭刀,再來便是黑鮪。迴游魚的息性常有我所謂「疏瀉透發」的木性力道。做食用的飛魚種類中,原住民傳說黑翅飛魚不可火烤,否則食之生惡瘡,就物性而言或許有其道理。飛魚肉質緊實少有脂肪,屬火性,其生態有木性,且色黑,由水生木而生火,火性更強,故飛魚肉的氣味獨特而鮮明。若是體內有熱邪未除,帶火性魚肉又以火烤,津液更少,火性增強,對屬於因熱邪而外發的惡瘡來說,犯了《內經》所謂「勿實實」之忌。飛魚常見為鮮魚直接日曬作干,濃縮肉質甘味,而傳統上多做鹽漬,除利於保存,透過水性的自然鹽炮製,令火性氣味更加調和,若再經水煮提取高湯,在增添料理風味上更是一絕,對於因飛魚多刺故望而卻步,或者不曉得該如何烹調的人來說,飛魚干做高湯取汁後再應用於其他料理中,會更為合適。若是在料理上沒想法,乾脆整隻高溫油炸至酥透,連鱗帶骨都可一併吃下,烹調與食用都簡單,口感亦佳。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