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無立夏

古來對天候與節氣的關係做出許多觀察,並以俗諺形式記載,隱含長期天氣預報、農作收穫傾向,甚至疫病流行的法則,如立夏就有「三月無清明,四月無立夏,新米舊米價」,今年農曆正是清明不在三月、立夏不在四月的情況,而入年以來的天候多變,許多作物的確生長情況不佳,與我從去年底就談到今年太陽寒水司天,合化少陽的極端特質相符合,又有俗諺云「立夏無雨,碓頭無米」,亦表今年稻作收成不豐的傾向,而提到立夏無雨,另有云「立夏無雨三伏熱」,回顧今年公元五月五日立夏日,臺灣各地大約都是晴到多雲的天氣,降雨甚少,大陸與日本多數城市亦皆如此,可見今年夏至後至立秋後的三伏天之間,氣溫極有可能將是傾向燠熱,這不但合於少陽相火暑氣的特徵,並說明節氣與天氣相關的俗諺在經五運六氣理論校準後,能夠正確做出長期預報,而且預測適用範圍更可廣及亞太地區,為一先進之天氣知識系統,但近代天氣研究卻多專注在無甚實際效益的數據,見樹不見林,參不透自然節律,例如近日報載宣稱因全球暖化致颱風減少,但首先全球暖化就是假議題,地球只是在以章蔀為周期的更長節律上做連續動態變化,變中仍有序,再者,太陽合化少陽,今年夏季氣候不但明顯極端,若生颱風,恐挾強風豪雨而來,這才是值得提出預警與防範的資訊。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