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事實查核:長期服用降血脂藥物能導致多重副作用但只能增加三點二天的壽命

近來驚聞有號稱專門報導健康議題相關的媒體在誇張渲染毫無根據的謠言,直指門診中被大量使用的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在美國醫界被視為「維他命」,並稱許多心臟科醫師即使血脂完全正常也會「預防性」持續用藥,甚至有醫師彼此間看誰的血脂低的獵奇「競賽」出現,光怪陸離,但以上說法完全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只有幾句「醫師的個人看法」穿插報導中,首先在媒體公器的報導查證義務上就已經完全失格,這種「美國醫生間的流行」真有其事嗎?恐怕在科學事實查核的面前完全站不住腳,因為根據早在公元二〇〇三年發表的醫學研究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一般俗稱「壞膽固醇」,血液中含量越高則越長壽,甚至偏高者還能預防感染,更對動脈粥狀硬化具保護作用,報導中稱「最好低於五十」、「超前部署(吃藥)」,說是「從國外吹向臺灣的風潮」、「默默流行超過二十年」,更號稱被視為「養生」,真是極端的反智、反科學,吹牛不打草稿,若臺灣真有大量心臟科醫生用他汀類藥物「養生」一說,大抵不脫兩種可能:一是幫藥廠作宣傳的假話,根本子虛烏有,二是臺灣心臟科醫生普遍專業知識嚴重不足,與世界主流脫軌,集體翻車鬧出國際醫界大笑話,至於穿鑿附會這是美國醫生間的流行的說法,於公元二〇一五年發表的研究已指出,長期追蹤使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的個案,比對照組的平均壽命只多出三點二天,藥廠宣稱的「使四分之一的患者心臟病發作平均延遲八個月」的說法直接被打臉,畢竟在四十年前,總膽固醇數值在三百以上並沒顯示任何問題,現在卻被「規範」要「控制」在一百九十以下,先不說因此讓一顆單價極低的他汀類藥物為藥廠在四十年來創造總合破兆美元的產值,更因為他汀類藥物主要效果就在阻斷肝臟製造膽固醇的關鍵酶,因此同時也造成體內其他必要物質如癸烯醌的產生中斷,介導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等認知症或第二型糖尿病,甚至心臟衰竭、肝臟損傷及胰臟發炎,輕者也會造成肌肉無力、痠痛,導致用藥者發生無預期的跌倒,而此類大腦與神經所依賴的傳導物質在缺乏下還能介導聽力損失、自殺意念、陽痿、憂鬱症、暴力傾向,甚至提高癌變風險,可說對身心健康各層面都造成高風險與負擔,這種東西你說能在腦袋正常的醫生間「流行」、「競賽」、「養生」?還能成「風潮」?在科學驗證已經推翻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總膽固醇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報導中引用的唯一研究也已被證偽時,這種離譜鬼話,誰信?

紫林齋主
公元二〇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參考資料:
The LDL Paradox: Higher LDL-Cholesterol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Longevity

High cholesterol may protect against infections and atherosclerosis

The effect of statins on average survival in randomised trials, an analysis of end point postponement

Cholesterol and violence: is there a connection?

LDL-C does not 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