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萵苣宜慎用

萵苣是日常中十分多見的食用葉菜,不但應用廣,常見生食、炒食、汆燙,品種、外貌、稱呼亦多樣,例如常見於生菜沙拉、漢堡、三明治中的美生菜、蘿蔓,包裹蝦鬆、烤肉食用的廣東萵苣,常俗稱為A菜的臺灣萵苣,葉片或結球、或不結球,都屬於龐大的食用萵苣家族。就現代觀點來看,萵苣含水分量高,葉酸等營養素高,被認為有益健康,甚至能抗癌。但原始品種的萵苣在古代西方的觀念中,因為發現其莖葉中含有的白色乳汁有毒,能產生麻醉作用,被認為能安眠。現代食用品種雖不至於令人中毒,但仍保留原始的苦味特徵。萵苣偏好生長環境為低溫乾燥,氣溫偏高則不易發芽生長,也容易生苦味。對於人體而言,脾胃與肝系統合作,主要在疏泄津液流布全身,順陽氣升發,萵苣屬菊科,作用在肝脾之間,但又不喜濕熱,也對光照不敏感,苦味偏下行,入陰傾向明顯偏重,對人體的肝脾正常功能來說,其實益處並不大。特別是其人體質若脾胃較虛寒,肝系統、心臟升發力道不足,食之更是不利。縱有葉酸含量高而能預防相關疾病云云,但萵苣生食時吸收效率差,加熱後易遭大量破壞,帳面上數字好看但實際上吃不到,不如多吃雞蛋黃,且同時符合《本經》物性觀點「可作虎魄神物」的描述,真正有益人體高級功能。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