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大暑慎防腸胃型外感

大暑在夏季之末,也是宣告一年中最高溫的季節來臨,同時在古經方中醫的五運六氣學理中,是四氣的開始,下半年在泉運氣的起點,這意味從現在開始的氣候型態會有不同於上半年的表現,而今年是為太陰濕土在泉,同樣行土運,在土運土氣之下,依照《桂林古本》的揭示,下半年的腸胃消化問題可能會較多,脾胃之氣受阻,濕氣不化,導致中氣易下陷,亦即內臟容易脫垂,進一步則有二便不調,容易瀉泄,濕氣積聚於下焦則易有下肢水腫,足腰無力等證,因脾主太陰,此時對於脾胃的調理更顯重要,適度以辛香佐料提氣助運化,即所謂芳香運脾,並且避免進用生冷飲食,否則容易導致胃氣虛損,另外,在飲食中善用自然鹽,引導濕氣入水道,同樣也有利濕的功效,而五穀養胃,常見的薏仁、芡實都有助濕氣通行的效果,可多用於作湯,一方面,依照同樣的學理分析,下半年以濕氣為主,氣候在濕氣助長下,秋冬降溫的速度傾向較常年加快,而秋季因受到主氣收斂肅降的影響,常有降雨的傾向增多,霧露也偏多,秋末冬初早晚更容易感受到寒氣,應當多加留意防寒,而目前時至夏末秋初之際,雖然氣溫仍高,但空調冷氣的使用應有節度,否則在濕氣逐漸增強的影響下,受寒的可能性也會提高,此將助長腸胃型外感的發生機會,不可不慎。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