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製如料理,必須存其性

現代料理花招百出,更不說中華料理諸方菜系的手路各具特色,對食物的烹調過程各有巧思。但在提升料理的色、香、味以外,極罕見料理人能夠如伊尹作湯,遵循食材物性,藉調理而增進對食客的健康益處。藥材炮製也如食材烹調一般,雖然手法多樣,但終極目的,就是要將食材特性去蕪存菁極大化,亦即我所謂「存其性」。後世做熟地黃,甘味十足,吃來的確爽口,但若品過鮮地黃直接澈底曬製後所成之生地黃,其實油潤而清甘,滋味蔓延深遠,風味大有不同。若再依此回參《內經》所謂「填骨髓」之用,不難想像何者更為適切。也可想見:鮮地若曬製不夠澈底,油潤的本質無法高度收斂,在儲藏與打碎等管理與加工程序上,必多有不便之處。如果不走破壞物性的薰硫手段,就只能乾脆蒸熟,熟食總是比生食來得容易存放。其實曬製雖不難,但才是需要紮實細活的真工夫。介於曬製與蒸熟之間,還有使用機械加熱乾製的手法,但總是不脫常溫以上的加工,最後得到的成品亦是熟透,而非單純乾透,風味的差別,一品便曉,假不了的。至於「哪個好」這種話題,向來大家都不輕易公開說出口,但「用在什麼地方才合適」,這就是一翻兩瞪眼的問題。熟地可以繼續宣稱他的好,但若要問我「仲景方腎氣丸用什麼合適」?「生地」是我的唯一解。


★★★讀者必須遵守法令與識禮節,並依循本社團指定之創用CC授權條款。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