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新文

秋冬養陰

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這是《內經》與《桂本》同樣重視的一項養生大原則。所謂養陰,即是順應天地收藏內斂的傾向,妥善將養分津液導入內臟中,切勿輕用,減少內臟的耗損,修補過往的虧空,確保人體能夠…

寒露有雨冬雨少

節氣進入寒露,不僅是再過一個月後就入冬。一般常說「春捂秋凍」,從秋分後到立冬前,氣溫仍在轉換,偶有微降,若無特別的身體不適,先別急著加衣,讓體表皮膚感受涼風,甚至可以適度使用冷氣空調降溫,以刺激生理陰陽氣…

自體免疫不假藥物求

時序走到深秋,秋冬交替之際,媒體上開始出現各種打疫苗、吃營養素補給品的宣傳,雖然都在號稱增強人體免疫力,但放著天然食物不吃,放任作息不正常,反客為主,難說不是又一種亂象。免疫能力幾乎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感…

大碗吃飯以中和偏

網路常見有人以儀器量測自身在各種行為前後的血糖變化,引起許多迴響。儀器準確度先姑且不論,血糖值一時的上升或下降其實代表的意義實在不大,除非人體長期刻意處在偏性極強的飲食作息慣性之下,且無視任何身體不適反應…

美食當思危在磷

秋分、中秋兩大時節,隨伴著應景的飲食紛至。而應景飲食的烤肉也好,糕餅也行,內含肉類、豬油、堅果、棗泥、紅豆泥,鹹蛋黃,都是潤燥的重要食材,但其中也暗藏不少陷阱。烤肉以豬、羊為主,油脂豐富,經適度高溫烤去多…

秋分天晴必久旱

我們過去談過許多節氣俗諺與天候有關的比較,發現:俗諺中的描述雖然有一定的地區性特徵存在,但大抵上仍可做為一定程度可信的經驗推估,甚至更可與《桂本》五運六氣中的論述互為徵引,對天候與疾病流行趨勢做更進一步的…

秋分五氣收燥起

節氣即將進入秋分,也是六氣之中的五氣起。今年五氣客值厥陰風木,主陽明燥金。整體環境變化而言,秋分後大氣開始收燥,濕氣漸消,季風轉強。所謂收燥之始,通常會先發生幾場明顯降雨,但此與濕氣較重時的降雨不同,水氣…

人人都適合吃白米飯

根據報導,常見臨床醫師強調腸胃欠佳者、長者與兒童更適合吃白米飯,特別是兒童,以避免發育不良。對於長者,糙米或五穀米等其他穀類消化不易,在化驗機器中見得到的好處,往往身體都吃不到。就算是成年人,縮減主食而改…

口渴與脾機能的關係

秋日人人都說要潤燥,但不吃主食白米飯,何以潤燥?現代醫學被少數人斷章取義,只談澱粉糖質、升醣效應,不看主食吸收對脾功能長久性的提升,恢復調節血糖功能;只看少吃澱粉餓出來的體重減輕,不看骨質、內臟機能的減損…

色白好物潤秋燥

許多民間說法濫用五行與五色理論,以為秋天就一定要吃一堆白色的東西才叫做合於節氣,或者瞎湊一堆五種顏色的食材就叫五行大補,這些當然都是沒有根據的迷信說法,吾人切莫再以訛傳訛。但在生活常用食材中,的確有兩種白…

回歸物性才是本源

近期我們談了幾回現代醫學與營養學看待部分元素與攝取量對身體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幾件事實。第一,微量元素在各種食物內含量有高有低,但身體是否容易吸收另當別論,高含量不代表高吸收率,也不代表就該多吃,且該食物…

優質自然鹽多買多吃

近期與鹽有關的話題熱燒,但總歸是出自於謠傳與誤解,但只有一件事情是做對的:多吃優質自然鹽。不出意外,一天該吃多少鹽的話題同時又被帶出,但我們不斷根據多方事實證偽各種漏洞百出的現代研究:每日攝取超過十一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