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加工添加也應回歸天然

加工一詞往往被扭曲。尤其是化工學者,認為所有食物都是透過加工與添加劑而產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所以人們吃的都是化學加工食品。這真是極大的邏輯謬誤。天然食物的組成複雜,幾樣營養素不能代表食物的全體,就像我們談米飯與麵粉都是澱粉,但兩者做出來的料理卻極不相同。同樣的,古人透過發酵製造出醬油或醋、酒,但不…

見微知著與以偏蓋全

攝取單一營養素的概念因權威人士的鐵口直斷,與媒體和廠商的造神運動而興起,但卻缺乏普遍性的觀察與研究加以肯定。這個概念延伸出去,變化多端,像是有人認為要嚴格限制每天的熱量攝取,甚至創造出許多低卡、低糖等概念的商品,一直以來在市場總是熱銷不斷。而延伸到天然食物的個別營養素含量上頭,專家告戒人們攝取幾份…

食必天然最可靠

透過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力宣傳,「補充維生素C」這樣的做法開始深度的改變世人千年以來的飲食習慣,已經有約六十年。對於現代醫學研究來說,雖然也不贊同這樣的理論與做法,也已經證偽,但實際上又有一派的說法對其擁護,而這樣的擁護論點的確也方便了許多營養補給品的銷售宣傳。單一營養素開始與某類型或者多種疾病的…

健康飲食不減醣

談起太極米漿粥,每每都必須先破除「身體要健康必須減醣」這項迷思。以營養素觀點來貶低醣類,進而主張縮限攝取量,這類的觀點多半源自「以大量維生素C可以治療感冒」此一兩項諾貝爾獎得主的論點,而他這套以偏蓋全的看法,縱使也有現代醫學人士證其為誤,可惜仍不能扭轉當今的「主流」觀點,甚至還有感冒成藥也跟著瞎起…

米飯主食順腸胃

提到排便功能,大小二便是人人每日的功課。但有人做來輕鬆,有人老是費力。就古經方中醫的觀點,氣血循行的觀察要點,二便佔了大部分。從外觀、節律,都必須講究。這不單只是連動腸胃,更與許多生理功能的正常與否息息相關。現代醫學觀點把排便與否和膳食纖維做深度關聯,但千端萬般說了一堆,人人按表操課,種類也挑了、…

主食暖胃抗低溫

前幾次我們提到今年入春之後的氣溫仍在低檔,回暖也慢,因此提示了保暖的重要性與一些對應方法。人體要能維持恆溫,就古經方中醫的觀點,關鍵在於陽氣。若是救急的時候,會使用能快速提起陽氣的藥材組方,但在平日保健養生中,則不可過度依賴急救辦法,仍要以家常為準繩。脾主四肢,影響全身肌肉的結構與功能,而主食養胃…

常喝茶飲調陰陽

時序接近雨水,但是因為今年六氣屬少陽司天的關係,氣溫還不會那麼快回升,感受上仍像是冬季的延續。其實人體的陽氣在入春後已經開始提升,只要配合適當的肢體活動與均衡的飲食,縱然氣溫仍常有偏低,但人體自身的禦寒能力已經開始加強,對抵擋寒氣會更有力。人體的陽氣主要先透過少陽系統往上升提,再透過太陽系統發佈全…

毛豆清利好佐餐

毛豆是餐桌上常見的菜色,但除了品種上的差異之外,一般來說,毛豆是黃豆在八成熟時採摘的模樣,也就是未完全成熟的黃豆。黃豆在八成熟時,因為果粒已經飽滿,富含水分,所以食用無礙。而繼續完熟的黃豆則因為脫去水分,豆粒反而變得更小些,風味也更加濃郁。就物性的觀點來看,毛豆色青,又富含水分,性偏涼,而有木性疏…

常用豆漿潤五臟

東方人多用黃豆做日常飲食已逾千年,這是西方人沒有的習慣。尤其是黃豆磨成豆漿後,除了直接飲用,還可變化出許多豆類製品,化作餐桌上的佳餚美饌。豆漿是常見的早餐飲品之一,以我的習慣來說,喝完太極米漿粥後約半個小時,常會飲用一杯特調豆漿做為早餐的一部分。豆漿除了變化多,在搭配主食一同飲用時,更可以藉此加強…

土豆入土好養脾

豆科植物的種子是我們常用的雜糧來源之一,尤其以花生的應用最廣。除了可直接食用,佐餐、甜點都適宜,更因油脂含量高,直逼芝麻,是許多地區人們調理時主要的食用油。相較其他豆類,花生結果深埋土中,故臺灣又稱之「土豆」,十分貼切。不但點出其豆科本質,也表述其開花之後,子房基部就有能力落地入土,在無光的環境中…

早餐喝粥護空腹

夜間的睡眠是人體非常重要的自我保養機制,無可取代。不同於白天的小睡,夜間人體的陽氣沉潛,並且以完全平躺的姿勢放鬆身體外側的肌肉,結合睡眠時胃氣引導心火下降,三項條件並存,人體的氣血才能做到真正完全的收藏。也就是說,若非在夜間進行完整的平躺睡眠,就無法補養腎系統,也得不到充分的真正休息。肝膽若有狀況…

手腳冰冷就是陽氣不足

傳聞說:手腳冰冷有兩種。其實,並非什麼現象都如感冒膠囊有兩種,真正的中醫觀點解讀,手腳冰冷就是一種:陽氣不足。不識中醫的人誤以為:身體會熱就是陽氣很夠、熱性體質。我們也說明過:「陰陽」與「寒熱」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古今皆然。陽氣不足時,向外、向上流動的能量不足,身體局部的溫度會因此停滯,寒是如此,熱…

包含飯肉才是營養均衡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曉得「均衡攝取營養」的重要性。但是,何謂「均衡」,卻產生了更嚴重的看法分歧。在傳統的白米、肉食、動物油脂、自然鹽、蔗糖之外,出現了許多反對這些使用了數百、上千年傳統食材的聲音。就如我過去經常舉起的例子:日本在近三百多年來,一直為腳氣病所困擾,上至王公下至百姓,有…

吃飽飯肉滋補強身

現代人多半勞心工作煩重,精神壓力大,常常食不知味,臥不得安。就算好不容易得了幾日休假,卻往往感覺睡眠的時間再長,也解不了長久來的倦怠感。有些現代研究指出,這是日常吃多了碳水化合物的緣故。但是以古經方中醫的觀點來看,卻恰恰相反。人體會有想吃東西,特別是想吃澱粉主食的感受,往往正是因為日常的勞心勞力沒…

吃好睡好脾氣好

對於一個人的情緒狀況,我們常用「脾氣」來指稱,而不是「肺氣」、「腎氣」或「心氣」,像是:脾氣溫和、脾氣暴躁。這是因為在古經方中醫的理解裡頭,脾主思,對於一個人當下的想念與行為,有極大的主要關聯性。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很多脾氣的傾向是天生的,又認為很多脾氣的狀況的改變是屬於後天的個人修為,但是就另一個方…

多吃好油養氣養身

油脂對於身體很重要,不單是古經方中醫如此建議,這在現代醫學之中也同樣被認可。除了身體許多重要的結構與功能需要油脂來維持,對於氣的運行來說,也同樣有賴油脂調和。就像仲景於《傷寒雜病論》中言明,對於腸道等內臟的潤澤,需要使用豬油來入藥。以物性的觀點來看,油脂比水輕,性能上行,對於身體外層以及上焦的結構…

先養胃才談養腎

很多人不解養脾、養胃的意義,斷章取義古書典籍中「脾能傷腎」一句,就直言吃主食、吃甘味食物,通通都有造成腎功能敗壞的風險。其實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於該句之後,繼續又言及「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等語。腎主水,主藏納,本就應該保守於內臟之中,不當妄行。心火通神,職責在周行全身,暢旺而不滯…

大暑已至

自古傳下的農民曆,是結合太陽、太陰、干支的三合一曆法。以北斗七星柄指方向均分年度二十四節氣,相當於太陽運行黃道十二宮的節度,合以太陰記月、干支記日。不單對農民而言,可據此決定播種、採收、補獲等行事,對醫家而言,更可依四氣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生死。大暑對於西方來說,恰是進入獅子座的日子附近,也是…

謹慎學習中醫理論

有人認為,中醫是圓的,各種方式切入都是正確。其實不然。中醫基本核心,講陰陽、論五行,看似無端無終的循環,怎麼談都可以,但是,落實於你我真實人生之中,自身的體驗每每告訴我們:不是隨你怎麼吃都對。仲景以來一千八百年,醫家之言何止萬萬千?若是大家都對,怎麼學都可以,你我早就個個是神醫,何需出門尋醫求診?…

天熱之時更要好好吃飯

一般坊間說法多認為:天涼之後才要進補,天熱之時都要「清涼」、「退火」之類的涼補。其實不然。人體氣血暢旺之時,不只能夠幫我們禦寒,同樣的,也讓我們不容易感到燥熱。特別是在盛夏之中,許多人容易因為汗多氣虛,胃口不開,經常缺乏定時、定量的吃飯與吃肉。身體內的津液不足,氣血不能在胃氣的引導下,穩定下行。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