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博文

養足津液平客熱

我在最近一年中的文章多次提到,下半年少陰君火,上焦發炎、發熱的狀況較多,而近來讀見報導,所謂「黴漿菌」感染的狀況大幅增加,在臨床上觀察又可得知:黴漿菌感染與流感、一般感冒病症最大的不同,在於「極少見鼻塞、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等現象,同時,我們對照《桂本》對於外感的條文描述,又可得知:鼻塞、鼻…

立冬晴,一冬晴

昨日立冬,正式進入冬季,也是養陰補益的當令季節。臺灣常言「補冬補嘴空」,多吃有益於生血、養血,且溫暖臟腑的飲食,如芝麻、堅果類,豬肉、羊肉,乾薑燉湯,吃足白米飯,用足油、鹽,多靜養,緩勞動,以助氣血回歸內裡。俗諺云「立冬晴,一冬晴」,觀昨日全臺天氣,大半是晴朗高溫的型態,與我們之前一直談到的今冬天…

養胃護陽勤做到

我們從過去一年以來不斷預報今年五運六氣趨勢,特別是在泉少陰,上焦發炎、發熱的傾向較多,除了上呼吸道感染,心肺的感染不適,久咳難癒,都是較常見的狀況,也的確,在包含臺灣、日本等地,今年以來開始便以不同的感染形態,諸如手足口病腸病毒、疱疹性咽峽炎、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掀起流行,甚至在過往不曾觀察到流…

提振臟腑之必要性

現代食藥,只能講求有效成分含量、加工衛生,但是因為缺乏物性指導,所以過去才有如毒奶粉、地溝油等憾事發生,甚至進一步,各種原本可以不必添加的化學物質,也都被諸如「提升品質」、「便於保存」、「強化營養」的說辭給正當、合理化了。這些不該吃下肚的東西,皆有依法行政、謝謝指教的光環,你我早已大量下肚。很多人…

良附難尋

附子在西方物質分析下顯得十分可怕,在古代西方傳說中,他是來自地獄的生物,在現代電影戲劇,很可笑的竟被寫成殺人毒藥。皆非也。在真正的傳統中華文化中,附子一直是中醫藥的重要角色,肩負調理內臟機能的關鍵。附子生用,能夠重振衰微的內臟功能;附子炮熟,能夠溫通內裡,引導氣血入臟收藏。但這麼重要的藥味,依我的…

霜降無雨,暖到立冬

霜降已過,立冬在即。俗諺所謂「霜降無雨,暖到立冬」,且觀今年全臺霜降當日多晴朗無雨,意表今年冬季極可能果如我自八月以來不斷重述的預測:少陰在泉,多數時候氣溫不見降低,但並非沒有冷氣團,反倒若有寒流,則又強又急,沒有常模可言。雖說初冬可能不易明顯感受降溫變化,但畢竟大氣與人體的陽氣已收,宜適度保暖,…

八味之外

丹、膏、丸、散,這些都是除了作湯外,常見的中藥方劑型,亦各有基本標準可以規範。其中,常見的丸劑,基本上多是以蜂蜜調和而成,但也因此,其中學問大有不同。古法只有一種,如《桂本》所言:「煉蜜和丸」,只用蜂蜜,此外別無其他摻入物質,所以被我與酒併稱為「腎氣丸八味藥材之外的另一味」,但酒或可用熱開水替代,…

炮製如料理,必須存其性

現代料理花招百出,更不說中華料理諸方菜系的手路各具特色,對食物的烹調過程各有巧思。但在提升料理的色、香、味以外,極罕見料理人能夠如伊尹作湯,遵循食材物性,藉調理而增進對食客的健康益處。藥材炮製也如食材烹調一般,雖然手法多樣,但終極目的,就是要將食材特性去蕪存菁極大化,亦即我所謂「存其性」。後世做熟…

古法難得

現代食材無論在生產或加工上,都經過長久的演變,甚至就如蛋雞、綿羊,也是人工育種之後的結果,當然基因改造等物絕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我並非盲目崇古,蛋雞或綿羊等例即是自然育種下改善人類生活的重大演變,無損自然,亦可欣然接受。又如中藥材中,地黃生用,原本就是最佳用法。但後世不知何時出現一種「熟地」,反覆…

秋冬養陰

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這是《內經》與《桂本》同樣重視的一項養生大原則。所謂養陰,即是順應天地收藏內斂的傾向,妥善將養分津液導入內臟中,切勿輕用,減少內臟的耗損,修補過往的虧空,確保人體能夠長長久久維持健康恆定。寒露已過,明顯日間較少讓人靜坐也會出大汗的機會,雖說每天日夜交替即發生陰…

寒露有雨冬雨少

節氣進入寒露,不僅是再過一個月後就入冬。一般常說「春捂秋凍」,從秋分後到立冬前,氣溫仍在轉換,偶有微降,若無特別的身體不適,先別急著加衣,讓體表皮膚感受涼風,甚至可以適度使用冷氣空調降溫,以刺激生理陰陽氣轉換的節奏跟上季節。一年四季一律加衣物把人包得密不通風,甚至逼出大汗,明顯對身體有害,失去節度…

自體免疫不假藥物求

時序走到深秋,秋冬交替之際,媒體上開始出現各種打疫苗、吃營養素補給品的宣傳,雖然都在號稱增強人體免疫力,但放著天然食物不吃,放任作息不正常,反客為主,難說不是又一種亂象。免疫能力幾乎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感覺就是一種「讓人不容易感冒」的能力,但往往又很難說出具體內容。古經方中醫對於「不容易感冒」的看…

大碗吃飯以中和偏

網路常見有人以儀器量測自身在各種行為前後的血糖變化,引起許多迴響。儀器準確度先姑且不論,血糖值一時的上升或下降其實代表的意義實在不大,除非人體長期刻意處在偏性極強的飲食作息慣性之下,且無視任何身體不適反應,否則人體各種數值皆為連續動態變化,一時半刻的狀態難以看出影響,吃兩盤葉菜或吃個碗粿後的變化同…

美食當思危在磷

秋分、中秋兩大時節,隨伴著應景的飲食紛至。而應景飲食的烤肉也好,糕餅也行,內含肉類、豬油、堅果、棗泥、紅豆泥,鹹蛋黃,都是潤燥的重要食材,但其中也暗藏不少陷阱。烤肉以豬、羊為主,油脂豐富,經適度高溫烤去多餘油分,加上肉類本就自帶利於生血的功效,可謂潤燥要員。但坊間調味醬多含人工化合添加物,特別是不…

秋分天晴必久旱

我們過去談過許多節氣俗諺與天候有關的比較,發現:俗諺中的描述雖然有一定的地區性特徵存在,但大抵上仍可做為一定程度可信的經驗推估,甚至更可與《桂本》五運六氣中的論述互為徵引,對天候與疾病流行趨勢做更進一步的預測。入五氣以來,各地雨勢明顯趨緩,日間仍有高溫,呈現標準的仲秋天氣形態。但值得留意的是,在中…

秋分五氣收燥起

節氣即將進入秋分,也是六氣之中的五氣起。今年五氣客值厥陰風木,主陽明燥金。整體環境變化而言,秋分後大氣開始收燥,濕氣漸消,季風轉強。所謂收燥之始,通常會先發生幾場明顯降雨,但此與濕氣較重時的降雨不同,水氣斂入大地後就不再明顯回升至大氣,降多升少,大氣因而收燥,甚至,季初雨勢越大,入冬後乾寒的傾向更…

人人都適合吃白米飯

根據報導,常見臨床醫師強調腸胃欠佳者、長者與兒童更適合吃白米飯,特別是兒童,以避免發育不良。對於長者,糙米或五穀米等其他穀類消化不易,在化驗機器中見得到的好處,往往身體都吃不到。就算是成年人,縮減主食而改為大量吃蔬果甚至肉類的飲食法,也被警告有傷害心血管健康的風險。一個不明究理的「升糖指數」嚇得眾…

口渴與脾機能的關係

秋日人人都說要潤燥,但不吃主食白米飯,何以潤燥?現代醫學被少數人斷章取義,只談澱粉糖質、升醣效應,不看主食吸收對脾功能長久性的提升,恢復調節血糖功能;只看少吃澱粉餓出來的體重減輕,不看骨質、內臟機能的減損。令人人談米飯主食色變,導致更多疾病慘劇發生。《內經》又談:脾主四肢,主肌肉。脾功能衰退不單表…

色白好物潤秋燥

許多民間說法濫用五行與五色理論,以為秋天就一定要吃一堆白色的東西才叫做合於節氣,或者瞎湊一堆五種顏色的食材就叫五行大補,這些當然都是沒有根據的迷信說法,吾人切莫再以訛傳訛。但在生活常用食材中,的確有兩種白色食材很適合經常食用,不單是秋季燥氣較重,平常不分節氣,或者素來體質偏燥,都應當充足使用。一種…

回歸物性才是本源

近期我們談了幾回現代醫學與營養學看待部分元素與攝取量對身體的關係,我們可以發現幾件事實。第一,微量元素在各種食物內含量有高有低,但身體是否容易吸收另當別論,高含量不代表高吸收率,也不代表就該多吃,且該食物之其他含有元素對身體的影響,交互作用複雜,萃取後單獨攝取與透過食物攝取的吸收效率與產生效應更大…